曹應旺
2020年12月08日13: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外交成就
周恩來擔任總理時,兼任外交部長近9年。1958年2月開始,他不再兼任外長,但仍然主管外交工作。他在26年總理生涯中,以超乎尋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全面而杰出的貢獻,堪稱中國外交第一人,被尼克鬆稱為“世界頭號外交家”。
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堅持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基本立場,是周恩來處理外交問題的出發點。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淨房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就是要廢除不平等條約,維護國家獨立,堅持獨立自主。將這一方針具體化的是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后頭幾個月,周恩來繼毛澤東之后到莫斯科,主持同蘇聯的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雅爾塔會議損害中國權益的協定,否定了國民黨政府同蘇聯簽訂的不平等性質的條約。它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地、平等地與世界大國打交道,解決外交問題的一個成功范例。
和平共處是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周恩來外交思想的核心。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首先提出來的,在國際舞台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長久的生命力。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將會議當做宣傳和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大舞台,緩和了中國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緊張關系,化解了一些亞非國家對中國和平誠意的疑問,為大規模的國家建設贏得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求同存異是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周恩來外交智慧最具魅力的一個范疇,是維護獨立自主、實現和平共處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呼吁:“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正是求同存異,保証了萬隆會議的成功。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之間的堅冰開始融化,保証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根本辦法也是求同存異。正如周恩來在歡迎尼克鬆的宴會上所說:“我們希望,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楚彼此之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我們兩國的關系能夠有一個新開始。”正是中美接近、中日邦交正常化,為后來的對外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國際關系基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