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旺
2020年12月08日13: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1972年中美握手的重大外交事件中,總決策者是毛澤東,具體做好這件事的是周恩來。尼克鬆回憶說:“談到具體的國際問題,毛在1972年會晤時一開頭就說,‘那些不是應該在我這裡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同周總理討論。我討論哲學問題’。我們會談中觸及了最高領導議程上的一系列問題,但是都是從哲學角度談的。最有趣的是,在我此后同周的所有會晤中,他常常提到毛所談的話就是他在談判中所持立場的指南。”
在治水方面,毛澤東以雄偉的氣魄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治理、開發、保護江河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高峽出平湖”、“一定要根治海河”、“南水北調”、“保証遇旱有水,遇澇排水”、“興修水利、保持水土”等。周恩來總是積極穩妥、周到細致地組織、實施這些戰略目標,善於將務虛與務實、理想與現實、目標與步驟、遠景與近期、戰略與戰術結合起來,並鞠躬盡瘁地進入實際操作之中。
尼克鬆在北京的訪問中,以其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看出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之間戰略家、決策者和總管家、執行者的關系。尼克鬆說:“毛是政治局的主席,即使在風燭殘年也仍然是公認的領袖。而周是總執行官。”尼克鬆認為,周恩來以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似乎不知疲倦的個人精力”進行具體而務實的管理,“好讓毛全神貫注於做國家超然的精神領袖”。
尼克鬆說:“中國革命沒有毛,就決不會燃起火來。而沒有周,它就會燒光。”這句話道出了毛、周之間差異互補、相輔相成的關系。毛澤東早已看到這一關系。他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總結中說: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員配備,現在尚不能確定,還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恩來是一定要參加的,其性質是內閣總理”。尼克鬆羨慕毛澤東有周恩來這樣的好幫手。新中國成立時,斯大林也羨慕毛澤東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現成的總理。米高揚甚至說,從哪兒找得到周恩來這樣好的總理!你們有這樣一位好總理真幸運!國民黨人閻錫山曾嘆息“國民黨裡沒有周恩來這樣的人才”﹔而胡宗南曾對蔣介石留不住周恩來,“深為校長惜”。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和周恩來分別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共和國總理,一直到去世。主席和總理分別成為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代名詞。他們在這兩個最重要的崗位上,雖也有過1958年批反“冒進”和“文革”中批糾極左的分歧,但總的來看,二人協力的長期性、重要性,可謂世所罕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