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旺
2020年12月08日13: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總管新中國的政務、國務的角度看總管家
周恩來自新中國成立時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以后擔任國務院總理直到去世,在總理這個位置上任職26年3個月零7天。他總管全國政務、國務,中心是經濟工作。他說:“經濟是基礎”,如果經濟基礎不穩,“新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都立不住”。“國家面貌的改變要從經濟面貌的改變做起。”“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們人人都要關心提高我們國家的生產力。”
可是,新中國接收的是一個經濟技術落后的攤子,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造不了,發展經濟的任務艱巨而繁重。周恩來同毛澤東等一起制定了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的發展目標,並同陳雲、李富春等一起具體組織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為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后來,總結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影響民生和我們自己搞“大躍進”破壞了農業的教訓,周恩來又同毛澤東等一起改工業化的目標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周恩來具體組織為四個現代化目標奮斗時,特別重視農業和科技。他為這兩個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對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業方面,他尤其重視水利和北方農業。水利方面,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現場和許多重大水利工程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身影。他在水利方面的努力極大地提高了發展農業的物質基礎。他擔任中央北方農業小組組長,直接抓北方八省市區(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內蒙古、遼寧)的農業,扭轉了南糧北調局面,為后來的北糧南調奠定了基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