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2日10:14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周恩來欣賞並喜歡巴黎的許多東西。幾十年后,他對法國駐中國大使說:“你們是熱愛自由的人民。我在法國時,曾高興地注意到,在所有的大街小巷,你們國家的每個人都尊重種族平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法國警察、政府官員、大學教師、女房東及其他一些中國學生與之打過交道的法國人,對年輕的中國訪問者都特別友好或能給予特別的幫助。
在周恩來的思想轉變過程中,他的言論流露出一種缺乏信心的痛苦之感。似乎他對在國內和歐洲的朋友說過:“好吧!如果你們開始信奉共產主義,我將加入你們的行列,並盡力使之步入正軌,至少是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雖然它可能不是中國目前之所需,但隻要是能使中國投身於社會變革的任何東西都行。”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所持的半保留的思想隱約出現在1922年3月他為悼念亡友黃愛而作的一首詩中:
壯烈的死,
苟且的生。
貪生怕死,
何如重死輕生!
生別死離,
最是難堪事。
別了,牽腸挂肚﹔
死了,毫無輕重,
何如作個感人的永別!
沒有耕耘,
哪有收獲?
沒播革命的種子,
卻盼共產花開!
夢想那赤色的旗兒飛揚,
卻不用血來染它,
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
坐著談,
何如起來行!
貪生的人,
也悲傷別離,
也隨著死生。
只是他們卻識不透這感人的永別,
永別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
已放在各人前邊。
飛向光明,
盡由著你!
舉起那黑鐵的鋤兒,
開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種子撒在人間,
血兒滴在地上。
本是別離的,
以后更會永別!
生死參透了,
努力為生,
還要努力為死,
便永別了又算什麼?
這首詩包含三個主題。第一個是犧牲,即如果是英勇壯烈的死,就不必憐惜生命﹔第二個是努力,即革命者要竭盡全力﹔第三個主題是耐心。他指責那些想收獲共產主義果實的人忘卻了要播種革命的種子。
周恩來在寫給國內朋友的一封信中把這首詩介紹給他們。他還說這是一首表示內心志向的詩。他寫道:“得到正品這個死耗,更使我的意志十分堅決。”“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不論當初周恩來有什麼顧慮,現在他卻毫無保留地投身到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事業中去。親密戰友的死消除了疑惑的迷霧。他咬緊牙關,接受了一個外國的信條。其理由是這個主義至少在精神上是進步的,在內容上是人道的。在以后的50年裡,盡管有時也有挫折,但他確實把一生都獻給了這項事業,從未動搖過。
周恩來現在成為旅歐中國學生共產主義小組的很有影響的組織者了。他經常為此而四處奔波。1922年3月初,他第一次來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他在柏林住了將近一年。有人說他住在坎特街,但另外有人說他在威廉斯特拉斯有一處漂亮的住所,月租金為12美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