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2019年05月09日15: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歌詞作者田漢
軍事科學院陳宇大校獨家提供,請勿轉載!
(五)國歌仍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檢視歷史,中國共產黨政府制定的國歌及准國歌有三首,分別是《國際歌》(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的代國歌)、《東方紅》(“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這首由著名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創始人聶耳創作的歌曲,1949年9月27日由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通過決議,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此后數十年間,在引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這個問題上,曾有過兩段小插曲:十年“文革”中一度以《東方紅》替代國歌,在“文革”結束后的1978年又曾對國歌歌詞進行修改,但很快就遭到上下質疑,在民意壓力之下,不久又恢復原狀。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進展,中國社會也正日趨多元多彩,選擇的多樣化在時下的中國社會已成常態。互聯網上曾有討論,一些被稱為“新新人類”的年輕人曾試著用搖滾樂的方式對《義勇軍進行曲》做別樣的演繹,引起各種爭議。但是,事實上有種現象頗具深意:“在中國不管與主流傳統意識有多大的認知差距,也不管人們對國歌的時代背景有什麼樣的不同理解,但隻要大家聚集在某個特定的場合,作為中國人表達心聲,他們共同想到和一起唱出的必定是那首原樣的、不可替代的《義勇軍進行曲》。不管你怎麼試圖改動它,它都能自然回復到原生態,因為國歌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歌》,2006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至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已經沿用60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歌。那麼,這首歌曲為何歷久不衰,一以貫之,如此深入人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究其根源,我們不難看到,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其樂曲主旋律雄壯,打動心弦,催人奮進,更重要的是其歌詞體現著政府和人民的意志。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經典歌詞,最能撩動中國人那根有關“國家存亡”的脆弱神經。《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講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候,有利於喚起億萬中國人的救國熱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國古訓,“國”與“家”在中國傳統中是密不可分的。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整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就在全國人民期盼戰斗號角的時候,一首最初為電影《風雲兒女》譜寫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起來”的呼喊聲,由此被一個民族賦予了堅實的精神內涵,同時也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意義。這首歌,最初是唱響在大上海的影院裡,很快就傳遍中國大地,義勇軍將士在唱,母親在唱,孩子在唱……中國人民和著雄壯的旋律,前仆后繼地用生命和熱血構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21世紀的中國,雖然不存在救國的問題,但同樣存在著國家安全的重大現實問題。舊中國的封建毒素、官本位的皇權思想根深蒂固,中國社會帶病運行了兩千多年。直到近代,險象環生,至今中國並未脫離危局,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並不那麼太平。如目前仍存在領土爭執與外交爭端,特別是祖國統一大業還未最終實現,而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的對手過於強大﹔中國的主要資源人均佔有量和人均收入都位於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們的“地大”但並不“物博”,生存條件並不得天獨厚﹔中國人口眾多,13億人中有9億是農民,而且有許多剛達到溫飽水平,中國政府計劃到2050年新中國百年大典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進行了30年,但還存在許多關鍵問題沒有解決,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人民的憂患意識也就很難消除,使得中國人難以樹立真正的自信並擺脫受害者意識。
《義勇軍進行曲》是一份樹立憂患意識的警醒教材。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麻木,一個國家最可貴的是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憂患意識。現代中國,在共產黨政府領導下雖然比鴉片戰爭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強大,但中國人民的受害者意識並沒有變弱。中國共產黨政府比先前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具有更強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在某些方面和中國人民的受害者意識是有關聯的、相通的。環視全球,對比一下中國的現狀和21世紀的發展目標,人們就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國歌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與分量。
2008年9月16日,當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剛剛結束時,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發表一篇文章《中國會換國歌嗎》,這不是一個心血來潮的即興之問,也不僅僅是歌詞准確與否的推敲之問,而是有著另外一番令人思考的涵義。實際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中國受害者意識的減弱不會有很大幫助,中國的受害者意識根深蒂固,短期內根本無法消除,而體現受害者意識的《義勇軍進行曲》在中短期內也將繼續被中國民眾及政治精英所認同。這就使得中國人民更加牢記孫中山先生在上個世紀初說的那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歌仍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還需艱苦奮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見,《義勇軍進行曲》的激勵意義仍然沒有過時,仍然是國人愛國主義的震蕩器。在較長一個時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不會過時。中國未來何時換國歌,換什麼樣的國歌,將是中國國民心態變化的重要標志。
“我們萬眾一心”,這是國歌中撥動中華兒女心弦的又一句經典歌詞。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萬眾一心”已成為媒體與公眾的時代最強音。新中國成立后60年,這句歌詞伴隨著億萬中國人經歷了多少風雨滄桑,度過了每一個重要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抗擊非典,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同時它也鼓舞著中國人民贏得難以勝數的榮耀與自豪:成功發射“兩彈一星”, 香港和澳門回歸,成功舉辦奧運會,載人飛船升空……中國人民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鳴,中國人民在它的歌詞激勵下攜手同行。唱著《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不朽的民族杰作,就能激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去爭取新的勝利。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無論身處何處,隻要聽到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70多年的歌曲,像一支戰斗的號角,一直在中國人心中回旋,融入進人們的血脈,化為中華民族的魂魄﹔它剛烈強悍地似乎有一種硬度感直接入腦入心,咆哮著東方雄獅的丹田之音,成為一首被人民注入了靈魂和生命的歌,成為一首經時代錘煉最終被歷史選中的歌,成為一首熔鑄了磨難與奮進、升華出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歌。
許多中國人都會深有感觸地說:“《義勇軍進行曲》是我會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我孩子會唱的第一首歌。時代會變,但浸透了國歌詞曲的那種中國人特有的精神不會變。《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人心中永遠惟一、永遠不變的國歌。”僑居海外的華人說:“這是中國人的‘聖歌’,隻要奏響這首歌,我們就熱血沸騰,止不住一種要流淚的感覺。”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義勇軍進行曲》每一個高亢的音符都凝聚著東方民族的骨氣,都能喚起內心的強烈共鳴。因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斗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這歌聲也永不落。它是力量和信心之歌,唱響在民族每當出現危急的時刻﹔它是庄嚴和聖潔之歌,唱響在取得勝利和收獲喜悅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同唱這首國歌,將不斷激發出愛祖國、愛人民、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與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拼搏。
檢視歷史,中國共產黨政府制定的國歌及准國歌有三首,分別是《國際歌》(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的代國歌)、《東方紅》(“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這首由著名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創始人聶耳創作的歌曲,1949年9月27日由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通過決議,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此后數十年間,在引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這個問題上,曾有過上述兩段小插曲:十年“文革”中一度以《東方紅》替代國歌,在“文革”結束后的1978年又曾對國歌歌詞進行修改,但很快就遭到上下質疑,在民意壓力之下,不久又恢復原狀。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進展,中國社會也正日趨多元多彩,選擇的多樣化在時下的中國社會已成常態。互聯網上曾有討論,一些被稱為“新新人類”的年輕人曾試著用搖滾樂的方式對《義勇軍進行曲》做別樣的演繹,引起各種爭議。但是,事實上有種現象頗具深意:“在中國不管與主流傳統意識有多大的認知差距,也不管人們對國歌的時代背景有什麼樣的不同理解,但隻要大家聚集在某個特定的場合,作為中國人表達心聲,他們共同想到和一起唱出的必定是那首原樣的、不可替代的《義勇軍進行曲》。不管你怎麼試圖改動它,它都能自然回復到原生態,因為國歌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歌》,2006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至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已經沿用60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歌。那麼,這首歌曲為何歷久不衰,一以貫之,如此深入人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究其根源,我們不難看到,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其樂曲主旋律雄壯,打動心弦,催人奮進,更重要的是其歌詞體現著政府和人民的意志。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經典歌詞,最能撩動中國人那根有關“國家存亡”的脆弱神經。《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講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候,有利於喚起億萬中國人的救國熱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國古訓,“國”與“家”在中國傳統中是密不可分的。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整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就在全國人民期盼戰斗號角的時候,一首最初為電影《風雲兒女》譜寫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起來”的呼喊聲,由此被一個民族賦予了堅實的精神內涵,同時也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意義。這首歌,最初是唱響在大上海的影院裡,很快就傳遍中國大地,義勇軍將士在唱,母親在唱,孩子在唱……中國人民和著雄壯的旋律,前仆后繼地用生命和熱血構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
21世紀的中國,雖然不存在救國的問題,但同樣存在著國家安全的重大現實問題。舊中國的封建毒素、官本位的皇權思想根深蒂固,中國社會帶病運行了兩千多年。直到近代,險象環生,至今中國並未脫離危局,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並不那麼太平。如目前仍存在領土爭執與外交爭端,特別是祖國統一大業還未最終實現,而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的對手過於強大﹔中國的主要資源人均佔有量和人均收入都位於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們的“地大”但並不“物博”,生存條件並不得天獨厚﹔中國人口眾多,13億人中有9億是農民,而且有許多剛達到溫飽水平,中國政府計劃到2050年新中國百年大典時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進行了30年,但還存在許多關鍵問題沒有解決,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人民的憂患意識也就很難消除,使得中國人難以樹立真正的自信並擺脫受害者意識。
《義勇軍進行曲》是一份樹立憂患意識的警醒教材。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麻木,一個國家最可貴的是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憂患意識。現代中國,在共產黨政府領導下雖然比鴉片戰爭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強大,但中國人民的受害者意識並沒有變弱。中國共產黨政府比先前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具有更強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在某些方面和中國人民的受害者意識是有關聯的、相通的。環視全球,對比一下中國的現狀和21世紀的發展目標,人們就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國歌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與分量。
2008年9月16日,當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剛剛結束時,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發表一篇文章《中國會換國歌嗎》,這不是一個心血來潮的即興之問,也不僅僅是歌詞准確與否的推敲之問,而是有著另外一番令人思考的涵義。實際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中國受害者意識的減弱不會有很大幫助,中國的受害者意識根深蒂固,短期內根本無法消除,而體現受害者意識的《義勇軍進行曲》在中短期內也將繼續被中國民眾及政治精英所認同。這就使得中國人民更加牢記孫中山先生在上個世紀初說的那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歌仍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還需艱苦奮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見,《義勇軍進行曲》的激勵意義仍然沒有過時,仍然是國人愛國主義的震蕩器。在較長一個時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不會過時。中國未來何時換國歌,換什麼樣的國歌,將是中國國民心態變化的重要標志。
“我們萬眾一心”,這是國歌中撥動中華兒女心弦的又一句經典歌詞。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萬眾一心”已成為媒體與公眾的時代最強音。新中國成立后60年,這句歌詞伴隨著億萬中國人經歷了多少風雨滄桑,度過了每一個重要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抗擊非典,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同時它也鼓舞著中國人民贏得難以勝數的榮耀與自豪:成功發射“兩彈一星”, 香港和澳門回歸,成功舉辦奧運會,載人飛船升空……中國人民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鳴,中國人民在它的歌詞激勵下攜手同行。唱著《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不朽的民族杰作,就能激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去爭取新的勝利。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無論身處何處,隻要聽到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70多年的歌曲,像一支戰斗的號角,一直在中國人心中回旋,融入進人們的血脈,化為中華民族的魂魄﹔它剛烈強悍地似乎有一種硬度感直接入腦入心,咆哮著東方雄獅的丹田之音,成為一首被人民注入了靈魂和生命的歌,成為一首經時代錘煉最終被歷史選中的歌,成為一首熔鑄了磨難與奮進、升華出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歌。
許多中國人都會深有感觸地說:“《義勇軍進行曲》是我會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我孩子會唱的第一首歌。時代會變,但浸透了國歌詞曲的那種中國人特有的精神不會變。《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人心中永遠惟一、永遠不變的國歌。”僑居海外的華人說:“這是中國人的‘聖歌’,隻要奏響這首歌,我們就熱血沸騰,止不住一種要流淚的感覺。”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義勇軍進行曲》每一個高亢的音符都凝聚著東方民族的骨氣,都能喚起內心的強烈共鳴。因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斗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這歌聲也永不落。它是力量和信心之歌,唱響在民族每當出現危急的時刻﹔它是庄嚴和聖潔之歌,唱響在取得勝利和收獲喜悅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同唱這首國歌,將不斷激發出愛祖國、愛人民、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與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