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2019年05月09日15: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歌曲作者聶耳
軍事科學院陳宇大校獨家提供,請勿轉載!
(四)天安門前紅櫻槍指揮樂隊演奏新中國國歌
新中國開國大典,在一片雄壯的軍樂聲中進行。隨著樂隊指揮的手姿,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在天安門廣場氣勢磅礡地奏響。
1949年的新中國,一切都是新的,充盈在天際間的樂聲是那樣的鼓舞人心,振奮精神。同時,人們注意到演奏樂器的人是新的,姿勢也是新的,尤其是樂隊指揮手中的指揮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人們哪裡詳細知道,僅演奏新中國國歌用什麼樣的指揮棒這個問題,政協會議仍像討論國歌一樣,還特別召開了會議,專門進行討論,究竟用何種指揮棒才能與新中國國歌相匹配。最后的決定是,不用以往皇家慶典時的指揮旗,不用國際流行的指揮棒,也不用很多人提議的小紅旗,而是採用特制的指揮棒——紅纓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武裝奪取政權的結果,紅纓槍最能象征新中國誕生的源頭,更能與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為之奮斗的開國大典相協調。(新中國的軍樂隊自從在開國大典的歷史膠片中定格后,至今仍沿用著用特制的紅纓槍作為指揮棒的定則。)
1949年的金秋,天安門前的紅纓槍指向蒼穹,奏響了新中國強勁的樂章。
天安門前金水橋之南約50米處,以華北軍區軍樂隊為主組成的聯合軍樂隊格外惹人注目。500名隊員身著新軍裝,腳穿當時最時髦的翻毛皮鞋,手執閃亮的軍鼓、銅管或木管樂器,列隊城樓前。四名副指揮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總指揮羅浪手中的紅纓槍,全體隊員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隊前各自指揮者的紅纓槍尖刺上。這支華北軍區軍樂隊組建於1947年秋。那時,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領導人在轉移途中突然接到敵情通報,當即在馬背上作出決定,指揮部隊打響了清風店戰役,一舉殲滅蔣介石國民黨軍嫡系部隊第三軍主力,活捉軍長羅立戎。就在這次戰役中,國民黨第三軍名噪一時的軍樂隊被人民解放軍接收過來,一大批“洋鼓洋號”也就成了稀有的戰利品。
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根據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派文工團音樂隊隊長羅浪去接收這支軍樂隊。羅浪的身材雖不高,但很精干。他是一位南洋華僑的兒子,抗日戰爭初期從香港投奔延安,考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跟洗星海學過指揮,以后分配到晉察冀抗敵劇社。他接收了這些“洋鼓洋號”后,把被打散的國民黨第三軍的軍樂隊員又從各俘虜所和連隊中重新召集回來,對年紀太大的軍樂隊員即發給路費讓其回家,對年紀較輕的軍樂隊員就留下來進行集中整訓,並從解放區和各根據地中又招收了40多名中小學畢業的青年,一同進行培訓。到此算是正式成立了晉察冀軍區樂隊。在這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軍樂隊中,軍樂員年齡最小的僅15歲,年齡最大的一位生於光緒年間,時年已經70多歲。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得知人民解放軍有了自己的軍樂隊后,十分高興,親自在進京的途中專程來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看過這支軍樂隊的演奏。毛澤東把大銅號提在手上,掂了掂重量,詼諧地說:“看樣子是個龐然大物,其實不重嘛!我也能扛得起,可我吹不起。”周恩來興高採烈地說:“哈哈!我們有了自己的第一支軍樂隊了!”北平和平解放后,軍隊樂隨軍進城。由於當時人民解放軍總部沒有軍樂隊,凡是演奏任務都毫無例外地交給了這支軍樂隊。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新中國代國歌后,毛澤東想起了在山村中見到的這支晉察冀軍樂隊,說:“國歌有了,還要吹打起來,壯我國威。”周恩來明白毛澤東所說的意思,連夜通知了軍樂隊。次日,軍樂隊緊張地投入到了突擊演練中,由於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僅有四天,已來不及搞合聲配器了,他們隻好採用大齊奏,加上簡化的低音。30日下午和晚上,軍樂隊連軸轉,首次為政協會議閉幕式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進行了演奏,實際上也是臨場訓練。軍樂隊員們雖然歷經連日來的高強度認真排練,但人人仍是精神飽滿,把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演奏得氣勢恢弘。政協代表們對軍樂隊的排練如此及時和熟練,無不驚嘆和振奮。
10月1日上午,為了保証開國大典中的奏樂,軍樂隊奉命全體休息半天,但隊員們都興奮得難以入睡,他們一大早就起床開始擦試樂器,整裝待發。出發前,隊裡下了一道死命令: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就是敵機的炸彈掉在腦袋上也不能動。
下午2時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們來到天安門城樓下,稍事停頓后便按計劃沿著城西側的古磚梯道拾級向城樓上走來。軍樂隊總指揮羅浪目不轉睛地眺望著天安門西城台,他手中的指揮棒——紅纓槍和全體隊員的動作都如凝固了一樣紋絲不動。負責向軍樂隊發信號的華北軍區宣傳部長張致祥,右手拿著一條紅綢子,站立在天安門城樓樓台的西南角上。當在城樓台階上走在前面的毛澤東還差兩步就要登上城台地的時候,張致祥對著廣場上的羅浪,將紅綢子用力地上下甩動了兩次,發出了奏樂的信號。心領神會的羅浪迅速搖動了他手中的紅纓槍,無時差地把信號傳遞給了各個分指揮晨耕等人。頓時,大軍鼓、小軍鼓、短笛、長笛、黑管、木管、大號、小號、長號、短號等各種樂器,一齊首先迸發出《東方紅》強有力的奏鳴曲。
歡聲雷動的廣場上,一片紅旗和彩帶飛舞的波濤。“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首人們既熟悉又親切的樂曲響徹在天安門上空,響徹在人們的心中。
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在天安門城樓上創造歷史,共同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毛澤東走近麥克風前,庄嚴向全世界宣告。接著他按動了升旗電鈕,伴隨著五星紅旗的冉冉上升。毛澤東洪亮的聲音還在天安門廣場上回蕩,軍樂隊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由 200件樂器組成的陣容強大的軍樂隊,伴隨著羅浪手中紅纓槍矛尖下絲穗的有節奏飄動,用音符把新中國的偉大誕生譜寫在史冊上。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天安門廣場第一次響起: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天安門廣場上,萬眾群情激昂,隨著豪邁、嘹亮的樂曲發出了波濤滾滾般的合聲,大家唱起了這支英雄的壯歌、戰斗的進行曲。
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雄氣概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在樂曲中升華,融入幾千年人類歷史文明。激昂的樂聲,震撼人心,樂曲中,許多人流下了滾燙的熱淚。軍樂隊指揮之一晨耕后來回憶說:“我平時從來不哭,就是我的親姐姐被日本鬼子槍殺,也沒掉淚。可是那天,站在金水橋旁,正好對著毛主席、劉副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心情既興奮又沉重。我也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現在居然站在開國大典的樂隊指揮台上,五星紅旗在我指揮的樂曲聲中冉冉升起,天安門城樓上傳來信號的一瞬間,我把喜悅、自豪,以及對犧牲戰友的思念,全都傾注在手中的紅纓槍上。一個有力的揮動,頃刻間,國歌的第一組音符像離弦之箭,直射蒼穹,回蕩在祖國上空。我一邊指揮,一邊清楚地看到,隊員們一串串淚珠隨著樂曲流淌,順著圓號滾落,我的熱淚也奪眶而出。”
按照開國大典程序規定:“歡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就位時,升國旗、鳴禮炮時,及主席宣讀文告后,均奏國歌。”因此,10月1日這天下午,軍樂隊的隊員們是一口氣演奏了數不清次數的樂曲,僅國歌就演奏了十余次。而且在開國大典這一天,整個閱兵式和群眾游行也都是在樂曲中進行的。他們隨著樂隊指揮手臂的有節奏起落,連續奮戰,演奏著一首又一首的喜慶樂曲。他們在天安門廣場連續站立演奏了四個多小時后,仍然精神昂揚。最后,軍樂隊在總指揮的帶領下,一邊演奏著《歡慶勝利》的樂曲,一邊步伐整齊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等開國元勛們的檢閱。
開國大典后,毛澤東對軍樂隊在開國大典上的出色演奏備加贊賞,高興地對聶榮臻說:“你們華北軍區這個軍樂隊組織得好,組織得正是時機。現在不僅是大壯了我軍威,更大壯了我國威。今后,我們應該成立千人的軍樂團。”聶榮臻記住了毛澤東的后幾句話,在新中國成立兩周年的時候,他在率先奏響新中國國歌的原來軍樂隊基礎上 又親自指導籌建了新的大型軍樂隊,集中了華北、東北、華東、西南等軍區及志願軍系統的樂隊成員達1500人,參加了國慶大演奏。毛澤東望著軍樂團的龐大陣容,感慨地說道:“士別兩年,當真是刮目相看。這麼短時間就搞起來了,不簡單啊不簡單!”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在刊登的關於國旗、國歌和年號的“新華社信箱”中,對將《義勇軍進行曲》採用為代國歌作了如下解釋:“《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採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