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友 房士鴻
2018年06月28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毛澤東和周恩來之所以成為中外矚目的領袖,不僅與他們長期從事革命、建設的實踐有關,而且與他們從小受到的家庭、社會等環境影響,以及他們所受的啟蒙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些核心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性格:
(一)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他們都有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意識,從小養成了關注民族和大眾利益的責任感,有一份為民族擔當,拯救勞苦大眾、造福社會的心願。在了解中國實際和觀察外部世界的過程中,他們開始思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二)不懈進取的奮斗意識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受家庭生活影響,毛澤東和周恩來從小就吃苦耐勞、勤快朴實。他們懂得勞動人民的不易,尤其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有著切身體會,並深知必須執著奮斗。同時,對強權和壓迫,有一種天然的反抗心理,並在斗爭中不屈不撓。
(三)超乎尋常的求知欲,善於慎思明辨。毛澤東和周恩來從小勤奮學習並善於學習。他們廣讀博學,尤其喜歡讀歷史、神話故事,在得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打開了充分的開放思維的空間,養成了勤學好思的習慣。他們既學習中外歷史,又熱衷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在學習和思考中懂得了“鑒古知今”、“古為今用”的道理。
(四)腳踏實地的求實作風和不因循守舊的創新意識。在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響下,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有一種求實的風格,腳踏實地,不尚空談,善於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看問題辦事情,同時也有一種開放包容和開拓創新的心態,面對不合理現象,他們喜歡思考和尋找改革發展的辦法。在新舊思潮沖撞下,他們善於學習和對比,並從中激發出一種改造中國、改造社會的自覺行動。
(五)大公無私、純朴善良、愛憎分明的性格。在家庭成員的熏陶和教育下,毛澤東和周恩來從小懂得同情貧弱,樂於助人,肯於換位思考,願意替人排憂解難。他們性格中包含著濃厚的純朴善良、大公無私,對人民友善、對敵人憎恨,舍己利人,甚至“損己以利人”的成分。
這些文化特質或文化性格,為日后他們成為偉大人物,准備了良好的條件和豐富的元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韓同友,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淮陰師范學院教授﹔房士鴻,女,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館員。〕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