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友 房士鴻
2018年06月28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幼年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家庭都歷經磨難,使他們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辛,知道執著奮斗。毛澤東的家鄉韶山,同舊中國其他閉塞而貧窮的鄉村沒有什麼兩樣,他的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庄稼人,因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當給別人。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17歲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迫外出在湘軍裡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返鄉之后,因善於經營,又吃苦耐勞,終於在稻谷和豬牛生意方面,積攢了一些資金。從父輩那裡,毛澤東從小就懂得,要想過上好日子,隻能靠勤儉持家,艱苦奮斗。
而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自定居淮安當師爺以來,家境就一直走下坡路。就在周恩來出生的前一年,50多歲的祖父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由於他生前不事生產,因此死后的家產除了那所大房子外,就剩城外的幾分墳地了。這時的周家,已相當衰敗。周恩來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破落的家境下,“債台高筑,靠典當借債度日”【《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這種窘況使周恩來從小就深知生活的艱辛,懂得“人生賴奮斗而存”【《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688頁。】。
二、毛澤東、周恩來所受的家庭影響
(一)毛澤東和周恩來自小所受的家庭影響,都在他們日后的品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毛澤東誕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毛貽昌與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希望靠自身的奮斗擺脫貧困,一輩子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自然對早期毛澤東產生影響。從六歲起,毛澤東就參與做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后也幫父親記賬。到了十四五歲,還成天在地裡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干活。父親的嚴厲,深深影響了他。他后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06、107頁。】因此毛澤東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快朴實、不怕艱難的農家子弟本色,尤其對農民的疾苦,有切身體會。由於父親的高壓和嚴管手段,也促成了毛澤東內心的反抗心理。
周恩來則誕生在一個破落的師爺家中。除了自己的祖輩是師爺以外,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也是師爺出身。這種家庭所遺留下來的幕僚文化因素,對周恩來不無影響,從而使他養成了慎思明辨,忍辱負重,善於協作,勤於換位思考,替人排憂解難,習慣於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等行事風格。當然,家庭影響中的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不時要去借債、借了債還得給人家磕頭、破落以后遭人白眼等生活磨難,也養成了周恩來日后不屈的性格。
(二)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幼年生活中,都深受母親影響。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純朴善良,極富同情心,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她還虔誠地燒香拜佛,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一類的信念灌輸給孩子。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毛澤東從小知道同情貧弱,樂於助人。母親去世以后,毛澤東還專門寫過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追念母親“高風”,“博愛”,“慈祥”,“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稱頌母親“潔淨之風,傳遍戚裡”。【《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毛澤東對同學還說過,自己的母親是“可以損己以利人”的那種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