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從家庭和時代背景 看毛澤東周恩來的文化和性格特征【3】

韓同友  房士鴻

2018年06月28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少年周恩來在性格形成方面,承接了更多來自生母和嗣母的巨大影響。周恩來的生母萬冬兒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樂於助人,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嫁到周家后,更顯賢惠能干,家中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她。周恩來不滿1歲時,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為了使叔父在彌留之際得到一點安慰,也使他留下的妻子陳氏能有所寄托,周恩來的父母把他過繼給周貽淦。兩個月后,周貽淦去世,幼年的周恩來由守寡的嗣母陳氏撫養。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仁慈禮讓、學識廣博。嗣母的教育,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影響異常深刻。嗣母早逝以后,周恩來還曾寫過一篇《念娘文》。抗戰勝利后,他在重慶對記者說過:“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周恩來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同時,由於生母很有調解糾紛的能力,她總是帶著幼年周恩來同去排難解紛。周恩來邊看邊聽,很欣賞生母先詳細了解各方情況再發表意見的辦法,更嘆服其經過耐心做工作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本事。從生母那裡,周恩來學到了許多辦事的方法,他從十歲開始,“佐理家務,井然有序”【《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8頁。】。在旅歐時期,周恩來在一封表明自己“當信共產主義原理”的信中說道:自己一來“天性富於調和性”,二來“求真的心又極盛”。這兩大性格都與母親的早年熏陶有關。1946年9月,他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又一次深情地回憶母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生了三個小孩──我和兩個弟弟……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5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轉引自楊明偉:《周恩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

  (三)毛澤東和周恩來自小養成了好學勤思的習慣。毛澤東在家鄉上私塾的時候,除了必讀的“四書”、“五經”外,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裡,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裡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后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裡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毛澤東在對這一點納悶的同時,開始思索並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參見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第109頁。】

  周恩來則從四歲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開始認字和背誦唐詩。五歲時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裡去讀書。從家塾回到家裡,嗣母不僅進一步輔導他學習,而且經常給他講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后來周恩來到南開學校上學時寫了《射陽憶舊》一文,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具有“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濃厚興趣。【轉引自楊明偉:《周恩來》,第7頁。】六歲時,周恩來隨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鎮外祖父家居住。那裡有滿書房的書,詩詞歌賦、通鑒野史,還有很多小說,正好滿足了周恩來的求知欲。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萬家的家塾中繼續讀書,但他嫌教書先生講得不過癮,沒有外祖父藏書裡的東西精彩,便抽時間跑到書房裡去如飢似渴地閱讀。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后,隻好針對他的情況,專門找了一個老師單獨教他,並鼓勵他讀了大量的小說。他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淮安人吳承恩寫的《西游記》。看不懂的地方,就請嗣母講解,如此這般,他對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古典小說,更感興趣。八歲到十歲,周恩來開始讀《西游記》、《鏡花緣》、《水滸傳》、《紅樓夢》,還有《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盛世危言》,等等。歷史小說和神話故事,對少年周恩來了解歷史,感知歷史人物以及開闊思路,發揮想象力,具有很大幫助。他從中也明白了為探求真理不畏艱辛、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等道理。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