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逼出來的“兩彈一星”

顧保孜

2019年05月14日16: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於1955年1月 、1956年5月先后作出研制原子彈、導彈的戰略決策。1958年5月,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從此,研制“兩彈一星”工程拉開序幕。

  研制“兩彈一星”是20世紀50年代作出的重大決策。追蹤歷史的足跡,我們發現決策並不輕鬆,更不簡單……

  毛澤東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

  毛澤東開始有造原子彈的念頭,還要從1950年抗美援朝說起。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叫囂:“如果不能安排停戰,美國將不再承擔不使用核武器的責任。”同時,美國還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務條約》,提出假如台灣海峽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有權使用原子彈。

  扔原子彈,美國已經創造了可怕的先例。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頃刻間,兩座城市化為廢墟,數十萬人喪生。

  就這樣,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時時刻刻處於美國核訛詐之中,這引起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反對。

  1951年10月,居裡夫婦的后人法國科學家約裡奧·居裡委托即將回國的中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就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麼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為証明這一點,約裡奧·居裡特意將親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作為對中國開展核科學研究的支持。

  毛澤東天生不信邪,最反感被人要挾。他說:我們不怕原子彈,原子彈是個“紙老虎”。嚴峻的現實使他也看到中國人不能沒有原子彈。

  毛澤東指示周恩來開始著手論証中國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

  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約見地質學家李四光和物理學家錢三強。周恩來向他們詳細詢問了我國鈾礦資源勘察與核科學技術研究情況,核反應堆和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以及發展原子能事業所必備的條件。

  當時,李四光66歲,錢三強42歲。他們對周恩來所提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談話后,周恩來對中國自己發展原子能事業心裡有了底。他心情迫切,向毛澤東寫了這次談話的匯報,建議第二天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請李四光、錢三強來談中國發展原子彈事業的有關情況,還建議彭真、彭德懷、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劉杰參加。

  1月15日,一次關系中國核原子命運的絕密會議在紫光閣召開。毛澤東親自主持這次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因為會議高度機密,會議期間任何人不能記筆記,也沒有秘書進行文字記錄,更沒有攝影記者拍照。

  李四光先講了鈾礦資源勘探與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密切關系,詳細分析了中國有利於鈾礦形成的地質條件,並對中國的鈾礦資源前景作了預測。接著,劉杰作了些補充,主要講了在廣西發現鈾礦的經過,並帶上鈾礦石標本和探測儀器,現場演示給大家看。

  到會領導人聽到礦石標本在測放射性的儀器前發出“嘎嘎”的響聲時,都十分欣喜和興奮。

  毛澤東甚至不顧礦石有放射線的危險,走到儀器跟前,仔細傾聽,喜悅神情蕩漾在他的臉上。顯然,他對中國原子工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毛澤東請與會各位領導發表意見,大家一致贊同發展我國的原子能事業。毛澤東總結說:“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隻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抓起來。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這次會議果斷做出了對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決策:中國也要搞原子彈。

  中國核工業建設的帷幕從這次絕密會議后正式拉開。

  這以后,國務院的日程表上,原子能工業項目與研究機構不斷加碼。

  6月,成立了由陳雲、聶榮臻、薄一波組成的中央三人小組,負責指導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工作。

  1956年4月,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會后,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導彈事業的發展。

  5月,周恩來再次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聶榮臻提出的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在科學論証的基礎上,中央又果斷作出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

  10月,成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1月,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具體負責原子能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1958年2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局宣布正式成立。李覺任局長,郭會英、吳際霖任副局長。這實際就是一個新中國核事業的領導班子。在這個領導班子的周圍凝聚起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這其中包括許多在國外已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

  6月,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陳毅說:“有了原子彈……我這個外交部長在國際講台上說話,腰杆子硬!”

  張愛萍說:“再窮,我們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中央高層很快統一了意見。

  蘇聯由支持到反對直到最后全部撕毀合作條約。毛澤東說:“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很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算的”

  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的大環境也為我國的核事業添了一把柴。

  1957年10月,中國和蘇聯簽訂了《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蘇方同意在核技術方面給予中國援助。根據這個協定,中國將從蘇聯得到一枚原子彈的教學模型,蘇方還將為中國提供核試驗研究基地的全套技術圖紙。

  正當中國人為這把“柴”而高興時,蘇聯新任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對華態度陡然發生變化。

  1958年7月3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訪問中國。他一來就否定了中國的核計劃。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目前沒有必要把大量的資金浪費在核彈的研制上。

  在會談中,赫魯曉夫喋喋不休地宣揚起了“老大哥”設計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美好”藍圖,他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適合種水稻和小麥,生產糧食作物的潛力很大,社會主義陣營攜手聯合,分工合作,這是我們對付西方世界的最佳方案。”

  “至於防務方面,我已同意在貴國的旅順建立一支蘇中聯合艦隊,使蘇聯軍艦可以直下太平洋,以消除美國第七艦隊對中國的威脅。我們還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長波電台,以利我們的共同防御需要……”

  聽了赫魯曉夫這番話,毛澤東的臉上沒有了笑容。

  “那麼,中國的原子彈還搞不搞了呢?”毛澤東嚴肅地問赫魯曉夫。

  “不必再搞了,”赫魯曉夫揮了揮手,“蘇聯的原子彈已可以打到美國的本土上。中國再搞原子彈意義也不大了。有蘇聯這把核保護傘就行了嘛。”

  毛澤東越聽越惱火,憤然起身,指著赫魯曉夫的鼻子,大聲地說:“你講的這一大堆毫不切題,我問你,什麼叫共同艦隊?”

  赫魯曉夫臉漲紅了,看得出,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可又不能自圓其說,隻能搪塞道:“我們不過是來跟你們共同商量商量……”

  蘇聯政府終於在1960年6月20日單方撕毀了核技術援助協定,撤走了在中國的全部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他們譏諷地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

  毛澤東得知這一消息,壓抑住沉重的心情,以他鏗鏘有力的聲音對在場的人員說:“不要怕,沒什麼了不起!我們還是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很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算的。”

  蘇聯背信棄義的行為,反而讓中國人憋足了一口氣。二機部決定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596”。

  毛澤東再次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來,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1962年11月3日,毛澤東又在二機部提出的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計劃”報告上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