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中共南方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外交窗口【2】

黎余

2020年12月15日10: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努力——在“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中拓展國際活動空間

  中共南方局對外交往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一方面,由於意識形態迥異和國民黨的限制、封鎖,使中共長期與外界隔絕,不被國際社會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英、美、蘇等國的外交重心仍然放在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身上。為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共的了解和支持,周恩來確定了中共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宣傳出去,爭取過來”。“宣傳出去”,就是要把中共的政治主張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以及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軍民對抗戰的貢獻宣傳出去﹔“爭取過來”,就是把國際上一切愛好和平,一切支持中共和正義事業的力量爭取過來,建立和發展國際統一戰線。

  為了在國際上發出中共的聲音,中共南方局利用多種渠道“宣傳出去”。首先,利用《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兩大陣地,宣傳中共團結抗戰的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介紹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周恩來經常就國際形勢及時發表文章或談話,解釋疑慮,指出發展的趨向,使外界及時得悉中共的各種觀點和反應,他的許多論述常常成為國際上權威觀察家、評論家引用的論據。從1941年9月起,周恩來就指示抽調羅清、蔣金濤負責編譯出版英文小冊子,內容主要是《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上發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對局勢的談話,解放區建設情況和外國朋友寫的解放區見聞等,出版后向外國記者、外國使館和各國友好人士散發﹔其次,利用國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周恩來領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開展對日宣傳和國際宣傳活動,開設了外語對敵廣播,每天用日、英、法、俄、世界語等語種對外廣播宣傳,並創辦世界語刊物《中國報道》半月刊,寄給50多個國家的世界語組織和個人。一般情況下,該廳每周召開一次記者招待會,將中國的抗戰情況介紹給外國通訊社記者,使各國及時了解情況﹔再次,建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以香港為中心拓展海外宣傳。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辦事處創辦《華僑通訊》,面向廣大華僑宣傳中共抗日主張,並刊登大量來自抗日前線的報道,反映中共領導人民群眾抗戰的業績,揭露日軍暴行。海外許多華僑報刊紛紛轉載該刊文章。辦事處還“走出去”,先后派出王任叔、杜埃、陸詒、董維健、胡愈之、沈茲九、金仲華、胡一聲等人到菲律賓、檳城、紐約、印尼、新加坡等地協助華僑創辦抗日報刊,以加強中共的海外宣傳、聯絡工作,動員華僑青年回國投身抗戰。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要求中共南方局外事人員以交朋友的方式,主動接觸各國駐華使節、記者及各界友好人士。周恩來指出,對外國朋友,要把門打開,不要怕人家看,要爭取他們看了以后,把這裡的實際情形宣傳出去。要主動,不要被動。目的是讓他們對中共有一個真實的了解,相信中共有能力戰勝敵人。同時要用各種材料証明中共將來有建設國家的能力。他還要求,在宣傳中提供的材料要真實,要合乎實際,既要宣傳好的方面,也不能隱瞞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隻有這樣的宣傳,才能提高中共在國內外的地位。在重慶期間,中共南方局與大部分駐華記者和國際友人都保持了友好交往,如外國記者斯諾、斯特朗、史沫特萊、愛潑斯坦、福爾曼和白修德等,美國主教魯茨,美國作家貝爾登、海明威、魯斯夫婦等。中共南方局的民間外交取得了空前成功,1944年6月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延安之行便是其成功之作。

  在周恩來等人的外交努力下,中共南方局的國際宣傳收到了明顯效果,達到了“爭取過來”的目的。一方面,在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感召下和中共抗日宣傳下,爭取到蘇聯、美國等國家的道義上的支持和部分物資援助,而且廣大海外僑胞和各國人民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積極支援中國抗戰。僅1938年秋至1939年夏,華僑捐贈的寒衣、暑衣、軍用蚊帳等便有1000多萬套。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海外華僑月捐已達到1350萬元。從抗戰爆發到1942年,華僑認購的救國公債達11億元之巨﹔另一方面,增進了各國對中共的了解,使他們不僅聽說而且看到了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戰績和敵后抗日力量的威力,他們中的一些人初步改變了對中共的印象,對中共持友好和同情的態度,逐漸改變了對共產黨全面否定和對國民黨支持的態度,並開始重新評估中共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