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2020年11月27日07: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除了核閱周恩來的相關文稿外,鄧穎超還對中央文獻研究室撰寫的紀念周恩來的有關文章也都認真閱讀,提出過不少重要的修改意見。比如,她在閱讀《艱難而光輝的歲月》一文后,寫去的信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你們隻寫了恩來同志保護黨內干部,卻忘記了寫他還大量地保護民主黨派人士、愛國人士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我幾次外出碰到一些同志,他們都向我談起如何受到總理保護才被解放”。“從統戰工作考慮,對大批黨外人士的保護,這也是個很重要的關鍵性的問題,寫上較為妥當。”
足見,鄧穎超的身上突出表現著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這種胸懷坦蕩,實事求是,不居功、不圖名、不求利的思想作風,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讓人感慨。
教育記者報道要真實
鄧穎超曾經為一本上海出版的《新聞記者》刊物題詞:“《新聞記者》和新聞工作者,要做好新聞工作,必須根據四項基本原則,結合用眼、用手、用腦、用筆,實事求是的反映新聞,要不斷改進文風。”她說:“字寫得不好,但所寫的幾句話確是我的肺腑之言。”這一題詞很有針對性,無疑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親切教導。
1979年10月的一天,鄧穎超正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處理公務,一位與她比較熟悉的報社記者,趁她休息之際將一篇採訪她之前會見日本朋友的稿件清樣送給她審閱。
鄧穎超戴上老花眼鏡,非常認真地將這篇題為《中秋佳節話友情》的稿件清樣看完,然后和藹地把記者叫到身邊坐下,微笑著問他:“你說絹花能盛開嗎?”
記者不明就裡,立即回答:“不可能!”
“那你文章中怎麼說‘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秋菊盛開’呢?”
記者一時語塞,臉“刷——”地一下紅到了耳根。
“你看這裡擺放的秋菊都是絹制的”,鄧穎超邊說邊用手指著不遠處的秋菊讓記者看,“我說的沒錯吧!”
記者連忙紅著臉點頭稱是,並且心中暗自欽佩地想:她的頭腦是如此睿智,眼睛又是如此犀利!真是一針見血啊。
接著,鄧穎超話鋒一轉,神情嚴肅地指著稿件中的一段文字對記者說:“今天這篇稿子總體上寫得不錯,反映出了中日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但寫會見結束前日本朋友唱歌這一段不符合實際嘛。你文章中寫日本朋友唱了《歌唱敬愛的周總理》一首歌,可那天日本朋友明明唱了《歌唱敬愛的周總理》和一首我們國家的民歌,兩首歌嘛。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記者一聽有點緊張起來,低聲喃喃地說:“您是周總理的夫人,日本朋友又非常崇拜周恩來總理,所以我們想在報道中突出一下他和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