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璐 常青
2018年02月23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22年9月的上海,陰雨連綿。法國籍郵輪“安吉爾斯”號汽笛一聲長鳴,緩緩離開上海,駛向遙遠的大洋彼岸。船上一個魁梧的漢子,憑欄遠望,心潮澎湃。他即將離開祖國,去萬裡之外的歐洲,尋找中國共產黨。這個人就是朱德。此時,他已經是聞名遐邇的川滇名將了。那麼,朱德為什麼不在國內入黨,而要急切地去歐洲尋找中共組織呢?他又將經歷什麼樣的入黨之路呢?
志士恨無窮 孤身走西東
1886年12月1日,朱德誕生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琳琅西麓李家灣一個貧窮的佃農家庭。像舊社會許多窮人的家庭一樣,朱家人口多,負擔重,家境難。朱德的父母共生育了13個孩子,由於貧窮,隻養活了8個,朱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出生后,父母怕孩子養不大,按當地風俗,給他取了一個“賤名”:“狗娃子”。朱德的出世,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什麼歡樂,因為,全家辛辛苦苦,終年勞累的全部勞動所得,交了租后,所剩無幾,連維持一家人的生存都很困難。多一個孩子,就意味著多一份壓力。他的父親朱世林哀嘆:“唉!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奶奶倒是樂滋滋地說:“這娃娃長得粗眉大眼,一派福相呢。好好養著他吧,沒准兒日后能成大氣候哩!”
朱德5歲時,就開始幫助家人干一些雜活。當時,一些外來的手藝人在勞作休息,特別是飲酒時,總喜歡和當地人圍坐在一起,神侃一通。太平天國英雄們的故事,是他們聊得最多的一個話題。年幼的朱德,最愛聽他們講故事,對農民起義的領袖們充滿了同情與敬仰。他從懂事起,就目睹了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的剝削。一家人整年起早貪黑,辛勤勞動換來的糧食,一擔一擔地被送到地主的糧倉裡。剩下的一點稻谷,隻能拿去換紅薯、玉米等雜糧。吃的青菜,經常不放油,只是用清水煮熟,蘸一點劣質的黑硝鹽。全家男女老少穿的衣服,沒有一件不帶補丁。每次地主上山避暑或是進城看戲,還要朱家出人抬滑竿。
朱家租種的是丁姓地主家的幾畝稻田。在離朱家不遠的地方有塊稻田,地勢較低,容易存水,朱家就在稻田裡放養了一些魚苗。一次,母親生日快到了,朱德下田捉了小半簍鯽魚,興沖沖地往家走,准備送給母親作生日禮物。丁家的狗腿子發現后,追了上來,二話不說,奪下朱德手中的魚簍,說:“這是丁老爺家的田,給你們朱家種,收的谷子要往丁老爺家送,田裡養的魚也要給丁老爺上貢,你知道嗎?”朱德氣憤地問:“這魚是我家花錢買的魚苗放在田裡養大的,為什麼不讓我捉?”狗腿子蠻橫地說:“老爺有話,老爺田裡的魚,佃戶不准捉,要我天天在這守著,每天捉些回去給老爺燉湯喝。”朱德無可奈何,但他幼小的心田裡,種下了對地主的仇恨。
事過不久,丁家再次欺侮朱家。兩年前,朱德堂叔將朱家祖族的一塊荒涼的山坡地,讓給朱德祖父植林。朱德的祖父帶領子孫們,花了許多時間,才把這塊地平整出來,種上了竹子。在朱家的精心培育下,竹子長得又粗又茂。可丁姓地主硬說這塊地過了界,屬於丁家,強行霸佔這塊地。朱家湊錢去官府告狀,但官府早已經被丁家收買,對朱家的狀書看都不看,就把這塊地判給了丁家。年幼的朱德,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官府的黑暗,更加仇視這個不公的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