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2020年12月30日07: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
1969年7月26日,周恩來收到西哈努克轉遞的曼斯菲爾德要求來華會見周恩來,就中美關系問題進行接觸的來信。然而,中國方面鑒於7月事態的發展,決定暫時擱置曼斯菲爾德的訪華請求。雖然至今還沒有足夠材料披露周恩來和毛澤東的戰略思考,但是從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和徐向前四位老帥對中央的建議中可以大致得出中國方面的一些政策考慮。
1969年7月11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最高蘇維埃作報告,一方面倡議蘇美舉行高級會晤,以發展兩國間的“廣泛合作”,並在國際問題上“尋求一致的立場”﹔一方面又嚴厲抨擊中國。21日,美國和柬埔寨恢復代辦級外交關系,並且美國國務院還在同一天宣布放寬對美國旅游者購買中國貨物以及美國公民去中國旅行的限制。24日,中國釋放了在幾天前誤入中國領海的兩名美國游艇乘客,基辛格認為這是中國理解了美國的放鬆對華管制政策所採取的“不對等的行動”。25日,尼克鬆在觀看了美國首次進行登月飛行的宇宙飛船“阿波羅號”返回艙降落后,在關島發表談話,承認在越南戰爭中“受挫”,宣布在印度支那收縮兵力、使戰爭“越南化”。26日,幾乎就在西哈努克向中國駐柬埔寨大使轉交曼斯菲爾德訪華請求信的時候,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突然約見中國駐蘇代辦,面交蘇聯部長會議給中國國務院的內部照會,要求舉行中蘇高級會談。
對於這一系列事態的發展,四位老帥研究認為,尼克鬆的“關島演說”表明美國要從越南逐步撤軍,而蘇聯大力推動建立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正是要接管美國撤出亞洲后的“真空”。因此尼克鬆的亞洲五國之行意在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勢力。而與柬埔寨復交、出訪羅馬尼亞、傳遞曼斯菲爾德訪華要求的信件,表明尼克鬆想要“拉中國、壓蘇修”。葛羅米柯鑒於尼克鬆訪問羅馬尼亞會在東歐引起連鎖反應,從半個月前的大肆攻擊中國到要求舉行中蘇高級會談,大概是害怕“中美緩和”,后院起火。因此,“現在美帝憋不住了,蘇修也憋不住了,它們的矛盾不可開交,都向中國送秋波,都向對方打中國牌。局勢到了轉折關頭,后面還會有文章”。
果然,尼克鬆在他就職總統后的首次環球旅行中,在旅程中的每一站都打算為中國人留下一張美國“准備開始同北京來往”的名片。他對印尼、泰國、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和西德等國領導人表示,美國不同意蘇聯關於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提議,不會參加孤立中國的任何安排,希望中國走出“孤立”狀態,在亞洲和太平洋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他還請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兩國領導人向中國傳達此意。
美國國務卿羅杰斯8月8日在堪培拉的演說也強調,美國6月份宣布放鬆對華管制的目的是消除中美兩國關系中的刺激因素,並幫助大陸上的中國人記憶起美國過去對他們的友誼。他還說,為了與中國發展一種更為正常的關系,美國本來原定於在2月份舉行的中美第135次大使級會談上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盡管中方取消了會談、盡管中國領導人對美國仍抱有敵意,但是“我們仍然期待著在某個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有益的對話,並且緩和緊張關系。我們歡迎同共產黨中國重新恢復會談。如果可以同北京恢復對話,我們願意盡快建立另一個渠道,可以在華盛頓或者其他雙方可以接受的地點”。對於中蘇沖突,他重申:“我們的立場是,不站在中國與蘇聯沖突中的任何一方,但同時尋求同任何一方或雙方改善關系。”
在美國領導人公開表示不但不會與蘇聯聯手圍堵中國,而且還有意同中國恢復接觸的同時,原定於1968年5月舉行的“中蘇國境河流第十五次航行例會”,被延至1969年6月18日至8月8日在蘇聯伯力舉行。雙方就中蘇國境河流航行的某些具體問題達成了協議,並簽訂了會議紀要。
鑒於此,四位老帥認為,既然美國要利用中蘇矛盾,蘇聯要利用中美矛盾,那麼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利用美蘇矛盾。蘇聯渴望與美國進行首腦會晤,但是尼克鬆迄今沒有同意,他們於是反過來要同中國舉行高級會談,目的之一是想撈取向美國施加壓力的資本。我們應當既不急於表態,以免造成屈服其武力威脅的錯覺。同時堅持中蘇國境河流航行談判,同意進行隻涉及中蘇邊界問題的部長或副部長級會議。一方面向蘇聯表明我們在堅持原則下尋求緩和,與蘇聯維持較正常的國家關系,避免邊界武裝沖突。另一方面又要使美國對中蘇改善關系擔心,加快美國接近中國的步伐。因此,對美國方面,“對曼斯菲爾德的訪華要求不予置理。美急於同我接觸,我應保持高姿態,再憋它一個時候。第一三五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原定1968年5月28日舉行,由於美擴大侵越及美、越和談,我借故三次延期。中蘇邊界談判開始后,可恢復華沙談判”。
在四位老帥看來,發展、保持同蘇聯的談判關系,暫時冷落曼斯菲爾德的訪華要求以及擱置中美大使級會談,一方面是維持與蘇聯的正常的國家關系,避免再出現邊界武裝沖突,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此刺激美國加快接近中國的步伐,待到水漲船高之時,再開閘順水行船。所以,遲至1969年8月上旬,中國對美國方面的對華緩和言論和政策舉動依舊不做反應,對曼斯菲爾德訪華的提議也一再耽擱,直至戲劇性地發生“乒乓外交”之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