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生
2020年12月15日10: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開展半官方外交
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基礎
在開展中日民間外交期間,周恩來就提出要貫徹“民間往來,官方挂鉤”的方針。因為民間貿易談判已經觸及互設貿易代辦處,乃至政府貿易等問題,沒有政府的支持、保証是不可能的。民間外交能繼續發展,可以使官方外交基礎更加鞏固:反之,官方外交開展了,又可以為民間外交提供更為有利的方便條件。
針對60年代初中日關系的形勢,周恩來適時提出開展半官方外交,以“積累、漸進的方式”,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在會見日本前首相石橋湛山時說:“閣下兩次訪問中國,閣下不僅是前首相,而且是執政黨的議員,代表自由民主黨的一個方面,隻承認中國而不承認台灣,為恢復中日關系、推進兩國邦交的正常化而努力。這是間接的方式,也是積累、漸進的方式”。“中日兩國恢復邦交是要經過一段曲折的道路的,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但是,隻要我們推進,採取積累方式,就可以解決。”
為了打破岸信介內閣設置的重重障礙,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探索發展中日關系的途徑。1959年3月,中國政府提出促進中日關系的政治三原則,即日本政府:(一)必須停止執行敵對中國的政策﹔(二)不參加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三)不阻撓中日兩國關系的恢復。同時提出“政治與經濟不可分割”的原則,“中日關系必須從政治問題著手,必須經過政府途徑解決。”這是打破中日關系僵局的正確途徑,為開展半官方外交起到了指導作用。
1960年4月,日本池田內閣成立,中日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半官方外交得以推進。8月,周恩來會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專務理事鈴木一雄,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促進中日關系的貿易三原則,並重申了政治三原則,他說:“現在提出貿易三原則,就是:一、政府決定﹔二、民間合同﹔三、個別照顧。”“關於兩國政府的關系,還是堅持過去我們說過的政治三原則。”在這些原則指導下,中日半官方外交有了較快發展。
1962年9月,在池田內閣支持下,日本自民黨元老鬆村謙三第二次訪華,同周恩來商討開辟半官方外交渠道的問題,會談四次。周恩來指出:要恢復中日邦交,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應該採取促進和漸進的辦法,他還介紹了政治三原則和貿易三原則,認為政治三原則是友好往來的尺度,而且早已被廣泛地應用。這是中日往來的初步基礎。
根據周恩來和鬆村會談結果,中日雙方開始醞釀貿易備忘錄協議。鬆村回國后,就同高碕達之助共同籌備。隨后,應廖承志邀請,高碕率日本企業家代表團訪華,達成了《廖承志和高碕達之助貿易備忘錄》協議,日本通產省和輸出入銀行參與進來,形成了半官方外交模式。1964年4月,鬆村謙三第三次訪華,和廖承志簽訂了互設辦事處和互相派駐記者的協定。10月,孫平化為派駐東京的貿易備忘錄辦事處中國首席代表,日本派駐中國北京的三名代表分別來自通產省、外務省和日本銀行。這樣,建立了中日雙方半官方的聯系渠道。
1966年至1970年期間,由於中國進行“文化大革命”,外事工作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而日本佐藤內閣又採取敵視中國的政策,致使中日關系形成僵持局面。盡管如此,半官方外交的開展,仍然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