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紅
2020年12月07日15: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戰俘營,志願軍從來都不管溫納瑞斯等叫戰俘,而稱“同學”“學員”“朋友”,非常尊重他們的人格。除了平日學習生活外,還每天組織他們開展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增強他們的體質。夏天,他們可以在鴨綠江中游泳﹔冬天,他們可以在鴨綠江上滑冰。戰俘營裡各種球都有,圖書閱覽室的書刊也十分豐富。溫納瑞斯后來曾回憶:“一次過聖誕節,我扮成聖誕老人,臉上粘上了白胡子,穿上了紅色的衣帽,用麻袋裝滿禮品,到另一個戰俘營去送聖誕禮物。我記得很清楚,當我們趕到那兒時正好是聖誕前夜的12點鐘,那裡的戰俘非常吃驚和激動,全部站起來熱烈鼓掌,我回來時已經凌晨兩點了,興奮得幾乎一夜沒睡著。”
長期的戰地生活和因為想家帶來的思想壓力,使不少戰俘的健康出現了問題。這一情況經過層層上報,最后到了周恩來總理那裡。周總理親自批示:要加強戰俘的營養,採取急救措施。於是,一批高水平的醫生從中國各地來到碧潼,在這裡建起了專門的戰俘總醫院。
談起俘虜營的那段生活,溫納瑞斯后來回憶說:“我在戰俘營度過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在這些日子裡,深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行動、言論所感動。記得到了戰俘營后,由於美軍實施空中‘絞殺戰’封鎖志願軍交通運輸線,企圖阻止中朝軍隊的反擊,這給前線部隊和對戰俘的物資供應都帶來極大的困難,志願軍戰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咸菜。我們這些吃慣了牛肉、面包、奶酪、巧克力的美國戰俘,開始都擔心會受罪。然而,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在俘虜營我們生活得非常好。志願軍組織車輛冒著美國飛機的轟炸,從國內運來大米、面粉、肉類為我們改善生活。志願軍還組織我們開展文體活動,為我們建立了俱樂部、圖書閱覽室,買來薩克斯管、吉他、鋼琴等樂器以及國際象棋、籃球和橄欖球等體育用品。每半月都有機動放映組為我們放演中國或朝鮮拍攝的電影。幾乎每個星期六,我們都會組織長達兩小時的晚會,演出我們自己排練的節目。豐富多彩的生活,讓我們淡化了對家鄉的思念。”
“時間長了,我們和志願軍戰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朝鮮群眾給看管我們的一位志願軍戰士送了一個紅蘋果,這位戰士見我目不轉睛地盯著蘋果,知道我想吃水果,便把這個蘋果送到了我手中。還有一名志願軍戰士領到了一支鋼筆,他舍不得用,得知我喜歡鋼筆時,便送給了我。這支鋼筆至今我還保存著。我抽煙很厲害,不少志願軍戰士把自己節省下來的煙送給我抽。可以說,我在俘虜營的那段生活,是非常快樂的,我深信這支軍隊是一支文明的軍隊,是一支仁慈的軍隊,是一支得人心的軍隊。”
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在管理人員的精心安排下,在碧潼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戰俘奧運會。選手來自北朝鮮各地戰俘營的500多名戰俘,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扛著各種旗幟,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運動場。“奧運聖火”點燃之后,各種比賽激烈角逐。比賽項目很豐富,跨欄、跳高、籃球、排球、足球、拳擊、游泳、跳水等一應俱全。在戰俘營內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堪稱世界戰俘史上的奇跡。
從志願軍戰俘營成立之日起,就不斷有國際知名人士、外國社會團體的領導人和新聞記者前來參觀訪問。他們親眼看到,在志願軍戰俘營,沒有鐵絲網,沒有狼狗,沒有炮樓碉堡,除了戰俘營大門口有兩個衛兵站崗值勤外,沒有大批荷槍實彈的軍警到處巡查監視。這裡,志願軍對所有戰俘均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宗教信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1952年5月,著名的國際和平人士、斯大林獎金獲得者、英國的莫妮卡·費爾頓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戰俘營考察,並多次同戰俘座談。她感嘆地說:“簡直是奇跡!這哪裡是戰俘營,分明是一所國際大學校!”她回國后,著文盛贊我軍對戰俘的人道主義精神。
“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若沒它,我就不可能留在中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