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抗美援朝美國戰俘健康出問題 周總理批示:要加強營養【3】

孟 紅

2020年12月07日15: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戰俘營裡倍感中方人性化管理帶來的溫暖

  一提起戰俘營,人們往往會想到惡劣的生活條件,陰森寒冷的牢房,戰俘們在看守的皮鞭和刺刀監督下從事著沉重的勞役,稍有不順從,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打罵刑罰甚至於被殺害。虐殺戰俘,可以說是人類自有戰爭以來的伴生物,一直被視為戰勝者理應享有的特權,是向交戰對手報復泄憤的一種本能行為和消滅后患的特殊手段,也是各國人民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大量戰俘慘死在虐待、苦役、酷刑、活埋和集體槍殺的暴力之下。比如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戰俘營、扎達鮑斯捷爾集中營、聖費南多俘虜營和奉天俘虜收容所,都是戰俘的屠宰場。就連前蘇共中央政治局也曾集體作出決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制造過血腥屠殺21800多名被俘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慘案”和相關血案。

  然而,回憶起在戰俘營的那些日子,溫納瑞斯則說,他的戰俘生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充滿了恥辱、打罵和體罰,相反,而是充滿了快樂和友愛:志願軍不讓戰俘干活,也不搜他們的口袋。至於金表等貴重物品,則由管理人員統一登記、管理,等遣返時還給他們。對那些犯了錯誤的戰俘,管理人員也從不打罵,而是採用教育溝通的方法,最多關關禁閉,但決不超過一周。俘虜營沒有鐵絲網,更沒有當時一些美國媒體說的“密布的電網”。昔日戰場上的敵人變成了朋友。因此,溫納瑞斯認為,他的被俘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恥辱,而是他人生中的“解放”,正是戰俘營的兩年半時光使他逐漸獲得了真理,有了真正的人生理想。

  戰俘營是在極端艱苦的環境裡、冒著美軍飛機不斷轟炸襲擾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盡管供應補給緊張,前方戰士一把炒米一把雪,但在戰俘營裡戰俘們的生活仍然不斷得到改善。生活步入正軌后,志願軍俘虜管理部門定出了俘虜的伙食標准:每人每天糧食875克,白面、大米取代了初期的玉米、高粱﹔食油50克,肉50克,魚50克,蛋50克,白糖25克。普通灶每人每天伙食費1545元(人民幣舊幣),輕病號灶2313元,重病號灶3634元。這個伙食標准相當於志願軍團以上干部的中、小灶標准,比志願軍一般干部、戰士的伙食標准高出很多。為了照顧俘虜們的生活習慣,還特地從中國運去面包烤箱。信奉伊斯蘭教的俘虜,在生活上則另有特別照顧。

  溫納瑞斯等一來到戰俘營,志願軍管理人員就發給他們每人一支鋼筆、一疊信紙和信封,讓他們給家裡寫信,並保証一定幫他們把信寄到各自國家的親人手中。溫納瑞斯非常喜歡那支中國造的黑色大鋼筆。

  提起往事,溫納瑞斯曾回憶道:“說到寫信,有一件事讓我永遠也忘不了。一名美國兵名叫荷蘭,當別人寫信的時候,他坐在旁邊流淚,原來他是個文盲,不會寫信,看到別人寫家信,他也想家,心裡很痛苦。第二天,來了幾名志願軍,把他所有的東西都拿走了,人也不見了。大家都感到很納悶,以為他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后來我們知道了,他去了俘虜營附近的一個志願軍的駐地。過了三四個月,他回來了,他會寫信了。原來,志願軍單獨為他補習了幾個月的文化課,教他學習文化。我在美國演講時講了這件事,好多美國老人都掉了淚。”

  直到戰俘營生活結束,溫納瑞斯的褲袋裡還有一顆留下來的子彈。志願軍把收集在一起的手表發還給大家。溫納瑞斯記得發給他們表的時候,有一隻手表不見了,志願軍就用等值的錢給了這個士兵,這個美國兵就用這些錢買了許多食品請大家共享,歡慶朝鮮停戰和平。

  朝鮮的冬天特別冷,常常達到零下42℃。志願軍為溫納瑞斯等配發了棉衣棉被、棉毯棉帽、毛毯和棉手套,住的炕也燒得暖烘烘的。他們的伙食比志願軍還好,每天都能吃上鮮面包、雞蛋和肉。在戰俘營,吃飯講究民主,志願軍讓他們選擇自己的炊事員來做西餐。志願軍還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與不同的宗教習慣,提供了充足的牛羊肉給他們吃。他們在戰俘營能過好幾種節,如美國的聖誕節、感恩節,英國的加冕節,土耳其的古爾邦節、開齋節等。過聖誕節和春節的時候,一連幾天戰俘營都處在節日氣氛之中。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