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哲
2020年10月26日15: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6年1月21日下午,周恩來在中南海聽取了科學院吳有訓、竺可楨、嚴濟慈等科學家關於物理數學、生物地學、技術科學等科學工作的報告。31日,由周恩來挂帥,國務院成立了科學遠景規劃小組。3月10日,科學院三個學部和秘書處根據科學規劃初稿提出53個重大項目。3月14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大會舉行,陳毅任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任副主任,張勁夫任秘書長。規劃委確立了兩大任務:一是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二是在全國組建科學機構,科學規劃的制定工作全面展開。規劃委所屬的計算技術和數學規劃組由華羅庚任組長,26位委員中有21人曾留學國外,30多歲的有6人,委員都是科學家和數學家,依才聘用並不按資排位。
在制定科學規劃的過程中,周恩來還要求科學規劃為生產服務、為國防服務、為發展科學本身服務,三者要兼顧。他強調指出:要盡量採用世界先進技術,瞄准當時的新興科學、新興技術,不失時機地“迎頭趕上”﹔同時根據實際國力“重點發展”,避免力量分散,拖延時日。先后參與科學規劃制定的專家有787人,這樣大規模的科學家集聚與合作在新中國還是第一次。
周恩來對科學家們的信任和尊重,以及為他們提供的良好的創新環境,使科學家、科技人員滿懷熱情參與到科學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工作中。由於方向明確、組織合理,新中國的第一個科學規劃的制定始終保持著科學態度,作為發展重點的新技術學科也按照規劃要求實現了預期目標。
二、在周恩來的重視下,電子計算機列入科學規劃
周恩來對發展電子計算機是十分重視和有遠見的。他認為中國應該迎接“在科學技術和工業領域裡的新的革命”。他在《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認為,世界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於電子學和其他科學的進步而產生的電子自動控制機器,已經可以開始有條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腦力勞動,就象其他機器代替體力勞動一樣,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的水平。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類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周恩來用“電子自動控制機器”指代電子計算機一詞,不僅是用詞斟酌,也反映出他對將電子計算機列入科學規劃的意願和中央決策的謹慎態度,而在大會講話時,他直接提出“計算機是新的技術革命”。
在制定科學規劃的討論中,電子計算機曾一度被認為未來發展前景是不明朗的,科學家們在討論計算機的起步和發展時,有贊同的,有疑問的,當然也有反對的。許多人認為研究和發展計算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當時新中國經濟實力有限,一個電子元件生產都要靠外國幫助,科研機構的樓舍、汽車和電話都不夠用,想生產那種誰都沒見過的計算機,談何容易。針對這種情況,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在討論中舉出了很多實例來說明發展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性。他以水輪機的設計和下棋的實例來說明,電子計算機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維。作為科學規劃綜合組組長,他有理有據的發言對確定發展電子計算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幾周的討論,時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華羅庚就電子計算機的研究工作,提出“先集中攻堅,后分散展開”的方針,得到多數人贊同,成為實施科學規劃的一個基本原則。
周恩來十分關心科學規劃的制定。各組討論的要點也都及時匯報給周恩來,他不僅在聽取匯報時多次提問,而且親自解決了不少涉及新技術領域的任務、進度、人員、器材和經費等重大問題。由於周恩來政務繁忙,許多問題都是他在深夜抽出時間處理的。
1956年5月26日,周恩來邀請制定科學規劃的300多位科學家到中南海懷仁堂參加酒會,勉勵科學家努力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學習蘇聯和其他一切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爭取在12年內使我國重要的和急需的科學技術部門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6月14日,周恩來和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在中南海接見了參加制定科學規劃的500多位科學家。
8月21日,在周恩來的領導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及附件出台,其中規劃綱要第41項就是關於“計算技術的建立”,以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制造與運用為任務主要內容,並對預期結果、國際先進水平和我國現狀、解決任務的科學途徑、大體進度、組織措施和國際合作進行了具體說明。自此,電子計算機納入到科學規劃內容之中。根據周恩來指示,中國科學院迅速集中力量籌備,決定騰出西苑大旅社的三棟客房樓,給自動化、電子學和計算技術三個研究所的籌委會使用(半導體專業為研究室),並加快中關村的科學院樓宇建設。1956年6月19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1957年末,計算所共有185位專業技術人員﹔1958年、1959年計算所和738廠聯合仿制成功103計算機、104計算機,接受了水壩、彈道等20余項計算任務,1959年5月正式挂牌建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