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4日11:34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鄧穎超 資料圖
舶來品乒乓球運動在中國歷經50年長盛不衰,逐步演變成“國球”,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圍繞小小球台發生了許多傳奇故事,國球在中國的影響力超越了競技體育的范疇。
從1969年開始到1971年春天,中美關系處於微妙階段。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願望,一直在跳一種微妙的外交小步舞,中美關系正在解凍。恰在此時,1971年3月末到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給中美之間正在醞釀的突破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機遇。毛澤東、周恩來深謀遠慮,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遇,及時發動一場“乒乓攻勢”,從而使中美關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被譽為“乒乓外交”。
談到“乒乓外交”,不能不想到周恩來與日本、美國體育選手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國的外交戰略面臨第二次大調整。這還要從周恩來與日本乒乓球選手的故事講起。
周總理特別重視中日乒乓球運動員在推動兩國關系發展中的作用。日本乒乓球隊在中國參加比賽或訪問時,隻要能抽出時間,周總理就要接見日本運動員。中國乒乓球隊赴日比賽前,周總理多次接見,鼓勵他們“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乒乓球運動目前被世界公認為是中國的“國球”,但是乒乓球起源於英國,中國乒乓球是從日本引進來的。20世紀初葉,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不久,日本許多工商業者紛紛到中國沿海城市設立商業機構,把大量的商品推銷到中國市場。於是,乒乓球也隨著中日商業的頻繁往來傳入中國。乒乓球一傳入中國,就受到中國大眾的喜愛。
1904年上海四馬路一家文具店的中國經理,從日本買來10套乒乓球器材,中國人才看到球台、球網、球和帶洞眼的球拍。中國經理把乒乓球設備設在店中,並親自表演打乒乓球,介紹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況。從此,中國才開始有了乒乓球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