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蔣介石日記》與西安事變的幾個問題【3】

李義彬 周天度

2019年05月17日17: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蔣介石在西安怎樣獲釋的

眾所周知,蔣介石在西安獲釋是因為接受了西安方面提出的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條件。可是回到南京后,他為了政治需要,竟隱瞞和掩蓋事實真相,急急忙忙拋出了一篇“對張、楊的訓話”,說什麼他獲釋返京是張、楊在他的“偉大人格”感召下“勇於改過”的結果。為了澄清事實真相,西安方面對蔣的上述言論進行了批駁。中共中央1936年12月28日以毛澤東的名義發表聲明,嚴正指出:蔣介石是“因接受西安條件而恢復自由”的。聲明列出了蔣所允諾的六項條件,並提醒蔣不要忘記:“他之所以能夠安然離開西安,除西安事變的領導者張楊二將軍之外,共產黨的調停,實與有力。”楊虎城1937年1月8日的聲明也披露了蔣在離陝時的親口承諾“有我在,決不任再起內戰”。

西安事變前,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由東北而華北。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放棄了“左”傾政策,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極力謀求與國民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為此,中共曾多次發表宣言、通電、《致國民黨書》,並通過多種渠道與國民黨的代表進行接觸和談判。由於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上述種種努力,均遭拒絕。1936年蔣親到西北“剿共”前線督戰,張、楊(特別是張學良)多次勸諫蔣停止“剿共”內戰、共同抗日,也同樣遭到拒絕甚至痛斥。

如此頑固不化的蔣介石,為什麼在事變發生后短短十來天裡,就能改弦更張,接受張、楊提出的條件呢?近年面世的蔣介石《日記》,尤其是宋子文的《西安事變日記》,為我們探討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可靠資料。

蔣介石被捕伊始,態度依然頑固。他不吃、不喝、不開口,拒絕與張學良、楊虎城對話。其態度出現鬆動是在端納到達西安之后。作為宋美齡的使者,端納來西安的使命是探查蔣介石人身是否安全。他到西安親眼目睹了蔣介石人身安全,聽取了張、楊關於西安事變真相的介紹。端納不贊成張、楊的“兵諫”行動,但支持張、楊的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他勸蔣改變態度,接受張、楊救國主張,並說隻有這樣才能離開西安。蔣從端納的口中了解到張、楊“兵諫”的善良動機,知道了他們並無傷害自己的意思,於是其態度開始變化。14日,蔣搬離新城,遷到更加舒適安全的高桂滋公館。17日,蔣同意派蔣鼎文攜帶他的手令飛回南京,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轟炸三天﹔並開始與張討論他們的八項救國主張。張、楊為使蔣便於接受,作了妥協,將八條改為四條:“一、改組國府,採納抗日分子﹔二、廢除塘沽、何梅、察北協定﹔三、發動抗日運動﹔四、釋放被捕七人。”蔣17日在被扣留的情況下同意了上述四條。后來當他得知南京16日對西安發出了討伐令,何應欽被任命為討逆軍總司令,“討逆軍”逼近潼關時,迷信“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的蔣介石於20日晨“改變主意,謂其不會在脅迫下接受任何條件”。

蔣介石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並開始與中共代表周恩來會談,是宋氏兄妹來西安之后。宋子文到西安前,對事變真相不甚了解﹔救蔣應該採取哪種方式,他“在政治解決與軍事解決間搖擺”。宋子文12月20日到西安后,經過實地調查和對時局的分析,認識到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已結成“三位一體”﹔這個“三位一體”精誠團結、堅強有力,企圖對它進行分化瓦解或軍事進攻都是徒勞的。到達西安后第二天,他在《日記》裡寫道:

“一、此次運動不僅系由張、楊二人所發動,而且亦得到全體官兵上下一致之支持。張楊至為團結,南京方面許多人計劃並希望二人分裂,此不僅不可能,且充滿嚴重危險。

二、張、楊與中共兩方面軍隊聯合一起,將成一令人生畏之集團,加之有利之地形,在目標一致之條件下,他們完全可以固守戰場數月。

三、中共已毫無保留地將命運與張、楊維系在一起。”

宋子文認為,南京討伐派的軍事行動,不但不能救蔣脫險﹔相反,使“委員長(蔣介石)性命正處於危險之狀態”。南京軍隊的進攻即或能得逞,西安聯軍“他們……若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蔣)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伙暴徒,並在暴徒心態下殺死他”。張學良曾“直言不諱”地告訴宋子文,事變后成立的領導機構“已經決定,若一旦發生大規模戰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

原來在政治解決與軍事解決之間搖擺不定的宋子文,通過對各方力量的分析和“實地細量”,很快拋棄了依靠軍事解決的念頭,開始“堅信,拯救中國”也是營救蔣介石的“唯一之途,隻能藉政治解決”。

經過宋子文對形勢的透徹分析和對利害的指明,蔣介石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張學良根據自身的體驗說,自從宋子文見蔣后,蔣的態度“漸次通情達理”。蔣答應張:“允其軍隊開往綏遠”﹔“召開大會討論四項條件”﹔“改組陝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

宋子文12月21日返回南京,22日又匆匆飛來西安,同行者有宋美齡。幾天來,蔣介石覺察到結束事變,他安全獲釋,“此事症結在於共產黨”。當晚,蔣任命宋氏兄妹作為他的代表去會見此前他一直拒見的中共代表周恩來,並舉行會談。蔣提出的談判條件是中共“(1)取消中華蘇維埃政府。(2)取消紅軍名義。(3)放棄階級斗爭。(4)願意服從委員長作為總司令的指揮”。蔣讓宋氏兄妹告訴周恩來,他“一刻亦沒忘記改組國民黨之必要”﹔保証“三個月召集國民大會”﹔“如有必要,他可讓蔣夫人簽具一份保証:改組國民黨后,如中共服從他,他對中共作出如下保証:“(1)國共聯合。(2)抗日容共聯俄。(3)他將給漢卿發表手令,收編紅軍,收編人數將視其擁有武器之精良度來決定。”

12月23日,根據蔣的安排,宋子文與張學良一起先會見周恩來,主要聽取周闡述中共的方針政策。周批評國民黨“在陝、甘地區”“屯兵50萬圍剿中共”,而派往抗日前線綏遠的軍隊僅兩個師還未參戰。周恩來鄭重表示:中共在其《致國民黨書》中已同意放棄(赤色)宣傳,原則上同意取消蘇維埃政府及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作戰。“若委員長同意抗日,中共可不要求參加改組后的政府。中共將為共同的事業而戰。”至於紅軍改編后的人數,“不應僅限定在3000至5000人之間”,此前“陳立夫已經代表委員長同意,紅軍可擁有3萬人”。中共要求“保留軍事系統,此亦應不困難,因不管怎樣,在委員長自己的系統外,已有如此其他軍事系統”。周恩來還說,中共支持蔣介石抗日,並不是單純地支持他個人,“而系出於民族之大義”。“他說,上述這些條件合情合理,與數月前向國民黨方面所提條件完全一樣,他們並未因西安事變而增加一絲籌碼。”周恩來在發言中還揭露了南京當局內親日派的陰謀活動,他說:“就在中共與張、楊諸人一起竭盡全力,以圖結束西安事變事件時……南京有些要員正擺酒設宴,拉幫結派,准備奪權,企盼委員長永不返回。”

12月23日下午,張、楊和周恩來與宋子文會面,著重討論了改組南京政府、驅逐親日分子問題。張、楊、周極力勸說宋子文出來組閣或親自掌握財政部﹔並醞釀討論了外交部、軍政部和海軍部部長的人選問題。宋子文和宋美齡向蔣介石報告了會談的結果,蔣答應:

“一、他將不再擔任行政院院長,擬命孔博士擔任。新內閣絕不會再有親日派。

二、返回南京后,他將釋放在上海被捕之七人。

三、1.設立西北行營主任,由張負責。

2.同意將中央軍調離陝、甘。

3.中共軍隊應當易幟,改編為正規軍某師之番號。

4.中日一旦爆發戰爭,所有軍隊一視同仁。

四、1.派蔣鼎文將軍去命令中央軍停止進軍。

2.將與漢卿討論雙方共同撤軍,在離開西安后,他將發表手令。”

蔣的上述表態,表明他已基本上接受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條件。張、楊、周對蔣的上述態度表示滿意。當晚,周恩來會見宋美齡,並與蔣介石寒暄了幾句。蔣在當天日記裡寫道:“夜間十時許,妻帶周來見。此時余實已睡覺。余與之握手。一別多年,未免生情……余僅曰:‘你如有事,可與漢卿詳談,余已屬〔囑〕其與你接洽也。’彼知余意,乃即道別而出。”

雙方條件大體談妥后,釋蔣問題提上了議程。宋氏兄妹強烈要求12月25日(聖誕節)前使蔣回到南京。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西安內部出現了分歧。張學良主張,蔣既已表示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條件,就應立即無條件地放他走。楊虎城一直主張有條件地釋蔣,他擔心沒相當保証,蔣回南京后難免不對事變發動者進行報復。張、楊的部下大都主張有條件釋蔣。中共亦主張有條件釋蔣。當時西安的城防主要由十七路軍的部隊掌控,楊的態度對蔣當時能否安全離陝至關重要。宋氏兄妹極力給張學良施加壓力,督促他做楊虎城的工作。張學良在想方設法說服楊虎城的同時,又暗中謀劃躲過楊,秘密將蔣宋夫婦二人送出西安脫險的方案。蔣、宋認為,此方案有損他們的威嚴與臉面,斷然拒絕。宋氏兄妹認為“中共手中掌握著開啟時局之鑰匙。若其與我方達成一致,則我們就可以勸那些激烈及畏葸之徒”。宋子文竭力懇請周恩來幫助說服楊虎城,周“答應盡其所能”。宋在《西安事變日記》中說:“正是他最終說服了楊。”這個記載是否真實和准確,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當時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堅持有條件釋蔣,不同意當天無條件放蔣走。25日蔣走后三小時,周恩來、博古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報告釋蔣情況時說:“宋堅請我們信任他,他願負全責去進行上述各項(指蔣、宋答應的條件——筆者注),要蔣、宋今日即走。張亦同意並願親自送蔣走。楊及我們對條件同意。我們隻認為在走前須有一個政治文件表示,並不同意蔣今天走、張去。但通知未到張已親送蔣、宋、宋飛往洛陽。”

在蔣離開西安返回南京的當天上午,經宋氏兄妹力促,周恩來與蔣介石會晤。蔣在當天日記裡有簡略記載,他對周表示:“若爾等以后不再破壞統一,且聽命中央,完全受余統一指揮,則余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周答曰:‘紅軍必受蔣先生之指揮,而且擁護中央之統一,決不破壞。’”當天19時,周恩來、博古向陝北中央報告周、蔣會晤情況時說:“(乙)蔣已病,我見蔣,他表示:(子)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丑)由宋、宋、張全權代表他與我解決一切(所談如前)。(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談判。”

(《百年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