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保孜
2019年05月13日15: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尼克鬆訪華在即,一生致力中美關系的斯諾卻沒有等到總統專機起飛的那一刻
九一三事件、“文革”問題堆積如山、蘇聯大兵壓境、經濟停滯不前,這些讓重病在身的毛澤東感到了從沒有過的疲憊和力不從心。接著,老戰友陳毅去世……眼看改善中美兩國關系的大門就要打開了,令人傷感的消息傳來,畢生為中美關系奮斗的老朋友斯諾身患癌症,在日內瓦家中奄奄一息。之前,毛澤東和周恩來派出醫學博士馬海德率領一個高水平的醫療護理小組不遠萬裡,前往日內瓦實施救治,但無奈胰腺癌到了晚期。斯諾命懸一線……而毛澤東自己也處於危險之中。
1972年1月10日,毛澤東參加陳毅追悼會返回住處不幾天,又感冒病倒了,而且引起肺炎再次復發,高熱、氣喘、虛脫、全身無力……2月12日凌晨,毛澤東在游泳池住宅裡,突然一陣天旋地轉之后,失去了知覺……
所幸,大夫胡旭東、吳潔立和護士長吳旭君、俞雅菊等人一刻沒有耽誤,爭分奪秒馬上進行搶救。原來毛澤東由於肺心病加重和嚴重缺氧,導致突然休克,心臟也隨之停止跳動。
病情萬分危急!
周恩來聞訊,從西花廳驅車趕到現場進行指揮,調北京最好醫療專家,選用最好的藥品,不惜代價,全力進行搶救。
一場與“萬歲”生命賽跑的搶救持續到下午,毛澤東終於蘇醒了過來,所有人大汗淋漓,從驚魂中掙脫出來,鬆下一口氣。
3天后,1972年2月15日凌晨,當中國新春佳節到來的時刻,中國老朋友斯諾在日內瓦的家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毛澤東得知噩耗后,禁不住遙望西北方天際,倍感遺憾。他沙啞著嗓子,動情地對看望他的周恩來說:“我們將永遠記得他曾為中國做過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為建立中美友好關系鋪平道路的第一個人啊。”
斯諾愛中國如同愛自己的國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和時間致力於溝通中美關系,可是他卻沒能等到中美兩國領導人跨越大洋歷史性握手那一刻。
1972年2月21日,就在斯諾逝世第6天,尼克鬆的總統專機“空軍一號”從美國安德魯斯基地起飛,飛往中國北京,踏上了稱之為“謀求和平的旅行”。
毛澤東此時也大病初愈,可以下床活動了。
全世界矚目的歷史性時刻就要到來了……
周恩來不卑不亢,面帶笑容,就在雙方即將握住手的剎那間,攝影記者按響了快門
1972年2月21日,這一天是尼克鬆訪華的日子。
尼克鬆訪華不僅是中美關系史上的大事,也是所有攝影記者的大事。機場上100多名記者,站在距離飛機停靠的20多米以外的人工搭的架子上,耐心等待著歷史經過長期准備后形成的偉大瞬間。
上午11點,尼克鬆的專機出現在北京機場上空。
候機廳旁的小休息室裡,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等國家領導人已等候多時。天上銀色的飛機扯著尖銳的呼嘯,發出顫震的轟鳴,降落在主跑道上。這時,周恩來率先走出大廳門,站在分支跑道邊,跑道兩邊插著彩旗,陸海空儀仗隊穿著大衣筆直地站在凜冽的寒風中。
記者們屏息靜氣,緊張地等待大洋兩岸歷史性的握手!
艙門打開,第一個出現在門口的是滿面笑容,揮手致意的尼克鬆,緊跟身后的是他的夫人。這時人們有些奇怪,走下飛機舷梯怎麼隻有尼克鬆夫婦倆,其他人呢?
尼克鬆微笑著下舷梯,他的步子很快,一會揮手,一會鼓掌,走到離地面還有三四級台階時就伸出了手,筆直地伸向二三米開外的周恩來。
周恩來不卑不亢,面帶笑容,也伸出手等待著這隻從太平洋彼岸伸過來的手,就在雙方即將握住手的剎那間,攝影記者杜修賢果斷地按響了快門。
后來,記者們才知道,為什麼艙門打開隻看見了尼克鬆夫婦?原來飛機降落后,尼克鬆堅持把隨行人員和100多名記者全部留在機艙內,因為他心裡明白,18年前,即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上,美國前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曾拒絕和中國的總理握手。18年后,尼克鬆與周恩來握手不僅至關兩國重要關系,而且可以彌補前任留下的民族裂隙。
尼克鬆有意要讓歷史畫卷中,永遠留下他與周恩來單獨握手的鏡頭。
中國與美國,兩雙世界巨手終於跨越了25年的時間距離,橫跨了遼闊太平洋的空間距離,緊緊地握在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鐘。
尼克鬆激動地說:“總理先生,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
周恩來說:“總統先生,非常歡迎你到我們的國家訪問。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我們有25年沒有交往了呵!”
由於當時中美尚未建交,所以機場的歡迎儀式非常簡單。沒有歡迎的群眾,沒有令人興奮的鮮花彩帶,沒有迎接國家元首的紅地毯,也沒有轟隆作響的21響禮炮,隻有一面美國國旗和一面五星紅旗並排在機場上空飄揚。
隨后軍樂隊高奏起美國國歌《星條旗歌》和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兩國國歌。尼克鬆在周恩來陪同下檢閱了由350名軍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時,尼克鬆還是感受到了元首級禮賓的氣氛,頓時情緒高漲,臉上洋溢著激動的神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