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東民 安熠輝
2019年05月08日15: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尼克鬆訪華的意義值得人們細細體味
以后的兩天裡,尼克鬆主要是與華國鋒繼續會談。華國鋒和其他的中國領導人一樣,不滿意於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展緩慢。
由於其他美國人都沒有會見過華國鋒,因此,自從華國鋒在機場迎接了尼克鬆,並花了近9個小時與他會談之后,尼克鬆的行蹤愈來愈引人注目了。雖然美國政府強調尼克鬆只是以平民身份去中國訪問,但是,他們卻越來越希望了解尼克鬆的訪華內容。最后,基辛格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當然希望了解尼克鬆此行的性質與結果。”這與他和福特在過去兩周裡所說的調子顯然不同了。
中國政府安排尼克鬆盡可能多地參觀瀏覽一些地方。在訪問了桂林、廣州、從化之后,尼克鬆和夫人由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司長朱傳賢陪同,於2月29日下午乘中國政府專機離開廣州回國,從而結束了這一舉世矚目的中國之行。
3月5日,世界各地14名“中國問題專家”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聚會,研究尼克鬆訪華的意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的安德魯?內森博士說:“中國人邀請尼克鬆是既向美國也向蘇聯發出的一個信息。這個信息說,我們肯定利用美國作為對俄國的抗衡力量。尼克鬆是傳遞這個信息的理想人物,因為他曾是利用美國抗衡蘇聯的政策的象征。”英國倫敦大學《中國季刊》主編迪克?威爾遜說:“我認為,將來在世界史中回憶起尼克鬆的,主要是他對華工作,而不是水門事件。”他說:“中國人認為尼克鬆在改善中美關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們是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的,而不是像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那樣在日常的基礎上看事物。”
尼克鬆第二次訪華半年后,毛澤東在患病后經過多方醫治無效,於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在北京逝世。
9月14日,《人民日報》以《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發表聲明》為題,刊載如下內容:
新華社1976年9月13日訊
聖克利門蒂消息: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鬆9月9日就毛澤東主席逝世發表聲明。
聲明說:“毛澤東主席逝世了,終年82歲,結束了他畢生的長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幾天。”
尼克鬆說:“作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學和觀點的領導人,我們1972年在北京會見時都認識到,中美友誼已成為對於我們兩國的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了。”
“我對於他不僅對本國人民的問題,而且對世界形勢的客觀現實都有深刻的了解這一點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我們在那時建立的新關系應當歸功於他的這種高瞻遠矚。”
“在今年2月2日(按:應為23日)我最后見到他時,他再次表現出了這種高瞻遠矚的眼光。”
毛澤東逝世兩個月后,1976年11月美國舉行了大選。人們普遍認為,在職總統福特享有種種有利條件,定能贏得大選,結果他卻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卡特。有人分析,這與毛澤東破格邀請美國“不光彩的前總統”尼克鬆訪華有關。可以說,毛澤東邀請下台的尼克鬆訪華的舉動,乃是外交史上的又一次神來之筆。卡特上台后,進一步認識到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改變了福特政府的對華政策,認為“中美兩國建立合作關系會大大加強遠東局勢的穩定,並有利於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同蘇聯競爭,從美國戰略地位考慮,美中關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經過雙方努力,兩國政府於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為尼克鬆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