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性格不同的周恩來和毛澤東是如何“相忍為黨”的?【2】

顧保孜

2019年03月20日14:56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攻打贛州不是早已開始了嗎?老毛右傾保守,能信任他去解難?”賀子珍在一旁插語。

  項英一聽,頓時面露三分愧色,似乎自責當初不該雙手贊成攻打贛州,奪取中心城市的方針。此時此刻,他隻好如實地向毛澤東說:“敵人城防堅固,援兵又到,我軍傷亡很大,紅軍處境非常困難……”

  項英介紹完戰況,擔心毛澤東不願下山收拾這個困難局面,正想用什麼話來說服對方,沒想到毛澤東敏捷地站起來,語氣沉重地說:“那你先走一步,我隨后就下山!”

  但項英遲遲不肯離去,直到毛澤東叫警衛員收拾行李時,這才慢慢離開。剛走二三裡路,項英又折身回來,再次懇切地說:“澤東同志,看在恩來同志的份上,請早點下山吧!”

  毛澤東爽朗地回答:“同志,你放心,不會叫你三顧茅廬。我還是個共產黨員,總得要顧全大局!”

  恰巧這時,風雨驟來。賀子珍放心不下地說:“等雨過后再下山吧!”

  “不能等了,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你慢慢來吧!”毛澤東邊卷褲角邊說著。

  “你身體不好,再淋病了……”

  毛澤東開玩笑地說:“我一到戰場,病就好了。”說著,毛澤東迎著風雨下山了!

  毛澤東到來后,堅決主張紅軍立即撤出贛州之圍,開到贛西南休整。4月,周恩來接受了毛澤東提出的龍岩、漳州戰役計劃,並任命毛澤東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率領紅軍東路軍攻打龍岩、漳州,雖說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毛澤東不顧這些。周恩來還親自到長汀做毛澤東的“后衛”,擔任后方供應和組織工作。毛澤東出師獲勝,再次表明他的戰略目光確實高人一籌。周恩來對毛澤東也更加理解和信任了。

  7月下旬,周恩來到前方,與毛澤東、朱德、王稼祥一起指揮紅軍作戰。當他進一步了解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之后,立即給予肯定,認為“前方決定於實際於原則均無不合”。同時發覺毛澤東以臨時政府主席身份“隨軍行動”確實不方便。

  於是,7月25日,周恩來立即與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聯名致電中共蘇區中央局,提議“部隊改設政委制,毛澤東任總政委”。開始中央局不同意,堅持任命周恩來為總政委。

  為此,7月29日,周恩來又以個人名義復信后方中央局,強調說明:如果由他任總政委,將“弄得多頭指揮,而且使政府主席將無事可做”,而且毛澤東“以政府主席名義在前方,實在不便之至”,“澤東的經驗與長處是指揮作戰”,“須盡量使他發揮”,“由澤東負責!可指揮適宜”。經過周恩來再三堅持和力爭,中共蘇區中央局終於同意,任命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8月8日,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的名義發布了正式任命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命令。但是,在“左”傾路線的統治下,不管是毛澤東的才華,還是周恩來的苦心,都未能給毛澤東解脫困境。

  面對蔣介石國民黨發動的第四次反革命“圍剿”,蘇區中央局堅持要執行中央的“積極進攻路線”,要紅軍去攻打中心縣城,主動去進攻敵人,找敵人主力去決戰。為了統一前后方的戰略指導思想,在寧都召開了一次中央局會議。會上,毛澤東毫不客氣地站出來反駁蘇區中央局的主張,大膽地提出了自己及前方中央局諸領導人的戰略指導計劃。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立即引來激烈的駁斥之詞,說毛澤東自1932年8月重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以來,一貫與中央路線相對抗,號召全黨全軍對毛澤東的右傾錯誤觀念要給予及時無情的打擊,對毛澤東在軍內的職務必須立即免除。中央局成員提出:“由恩來同志負責戰爭領導總責,澤東同志回后方負中央政府工作責任。”

  周恩來是后趕到會場的。會上冒出這些問題,也是他會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他自從跟毛澤東在廣州結識以來,特別是這次來中央蘇區,跟隨紅一方面軍一起在前線,跟毛澤東朝夕相處,他開始了解毛澤東。對毛澤東的遠見卓識、氣度才華及一整套獨特的戰略思想,他頗為佩服。

  周恩來在發言中檢查了在前方的同志“確有以准備為中心的觀念”,肯定“后方中央局同志集中火力反對等待傾向是對的”﹔同時他維護了毛澤東。他提出,“澤東積年的經驗多偏於作戰,他的興趣亦在主持戰爭”,他“如在前方則可吸引他貢獻不少意見,對戰爭有幫助”。周恩來堅持毛澤東應當留在紅軍中工作,為此提出了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由我負主持戰爭全責,澤東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種是澤東負指揮戰爭全責,我負監督行動方針的執行”。這兩種辦法,都與原來情況相似,因為周恩來原來是以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隨軍行動,對軍事行動方針是具有決定權的。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毛澤東“承認與了解錯誤不夠,如他主持戰爭,在政治與行動方針上容易發生錯誤”。毛澤東自己則認為既然不能取得中央局的信任,就不贊成后一種辦法。結果是會議通過了第一種辦法,並批准毛澤東暫時請病假。這樣,中共臨時中央不要毛澤東管軍事的意圖,這時候終於實現了。

  毛澤東臨行前,周恩來騎馬給他送行。周恩來拉著毛澤東的手,深情地說:“你放心去吧,敵人的第四次反革命‘圍剿’是一定能打破的!”

  毛澤東會意地點點頭,說:“如果前方需要我,給我捎個信,我會立即趕來。”

  分手時,周恩來還是留下了那句話:“照顧大局,相忍為黨!”

  毛澤東再一次走了。

  決定他出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性格。毛澤東在他那個家庭中自幼養成的是因家教過嚴受壓抑,而迫切需要張揚個性的叛逆性格,是習慣於“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周恩來呢,他又要服從多數,顧全大局,又要尊重中央,想不通也要暫時忍下去,繼續干,他與毛澤東的性格不同。周恩來自幼所處的是不斷“走下水”的家庭,他渴望的是安定、和諧與維持,這使他養成善於在“異中求同”的思維方式和務實的處世作風,並使他在后來繁雜的政治斗爭中,體現出溫和而熱情強干,忍讓而不失原則,謹慎而勇於果斷等對立統一的性格側面。

  寧都會議后的一段時間內,紅一方面軍發布命令時,周恩來總是先署上“總政委毛澤東”,自己以“代總政委周恩來”的簽署放在毛澤東的名字后面。在10月份制定的“絕密”的《紅一方面軍建寧、黎川、泰寧戰役計劃》書上,他親筆注明:“如有便,請送給毛主席一閱。”他還親自告訴機要秘書:“以后軍事計劃、命令等,都要送給毛主席看。”這一切,充分表現了周恩來對毛澤東的信任和尊敬,而他當時絕沒有想到毛澤東后來會成為全黨的領袖。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