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2018年09月07日16:02 來源:黨史博覽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后投身民族解放與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一直沒有回過故鄉淮安。周恩來一生對故鄉情深意篤、魂牽夢縈。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農場看望支邊青年時,對來自江蘇淮安的姑娘李正蘭說:“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家鄉的。”那麼,周恩來為何一次都沒有回故鄉呢?這裡面確有其原因,而這些原因又集中體現了周恩來崇高的道德風范和人格精神。
心系人民安危,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
1941年春,周恩來在重慶曾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佔區,自己多麼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因為南京到淮安隻有300多華裡,周恩來的思母、思鄉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區,但為什麼沒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來的生前衛士韓福裕對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秦九鳳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干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之情,以及4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他接著說:“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親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見過我的親友等人,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系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由此可以看出,周恩來之所以沒能如願以償回故鄉,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增添麻煩、帶來負擔,更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和親友安危,心裡裝的隻有事業與他人,唯獨沒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