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璐 常青
2018年08月30日15:53 來源:黨史縱覽
朱德把國家與民眾的災難視同“己飢己溺”,心裡澎湃著不可抑制的“急濟心懷”和憂國憂民之情,決心肩負起挽國運於既倒、救民生於水火的重任,在浪卷濤涌的歷史大潮中勇做“中流砥柱”。護國戰爭勝利后,朱德率部駐防瀘州。他與部隊同仁和當地的文人名士先后組織了兩個詩社,一個叫“東華詩社”,一個叫“振華詩社”。他在起草的《東華詩社小引》中表明了組織詩社的宗旨:“大力宣傳,振興東亞中華﹔高聲呼吁,打倒西方帝國。方稱聯翰墨之因緣,詠吟哦之樂事。唯求良友,無負河山。”1917年7月,朱德升任旅長,軍銜為少將,成為川蜀的知名人物。
護國戰爭的勝利,並沒能改變中國社會的現狀。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派系之間為爭奪地盤經常發生戰爭,弄得國家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作為滇軍的一個重要將領,朱德身不由己,被迫多次參加了軍閥之間的戰爭。雖然在作戰中多次取得了勝利,但他並不感覺幸福。朱德投筆從戎,是為了救國救民,而不是充當軍閥爭權奪利的工具。他經常捫心自問:“為什麼我一向如此富有意義、如此充實、如此旺盛、如此多彩的生活突然變得空虛和毫無意義。或許我從來就沒有像應該生活的那樣生活過?軍閥混戰如火如荼,人民百姓水深火熱。這難道就是多年為之奮斗的局面嗎?難道是我們熱血沸騰的救國使命嗎?”
這一時期,朱德多次賦詩,對軍閥混戰發出慨嘆:“年年爭斗逼人來,如此江山萬姓哀。”“滄海桑田焦土變,名山秀野戰雲封。”“久受飛災憐百姓,長經苦戰嘆佳兵。”他用詩句對軍閥政客加以揭露和抨擊:“偉人心事在爭城,擾攘頻年動漢旌。”“舉國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農。”他用詩傾訴自己的苦悶心情:“家園在望我當歸,無奈人民盼解圍。枉自夢魂縈弟妹,空教心事負庭闈。玉關楊柳悲搖落,金井梧桐感散飛。起舞聞雞生嘆息,總因血戰咎功微。”
由於對現實感到絕望,朱德學會了抽大煙,想用鴉片麻醉自己。可是,他不甘心就此墮落、沉淪,在黑暗的現實中,他痛苦地思索著。
就在朱德苦悶、彷徨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愛國運動爆發了,它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發展方向,也改變了朱德的人生發展方向。
從此天涯尋正道,他年另換舊旗旌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傳播。與此同時,無政府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流派,也隨著五四運動的春風,在中國廣泛傳播。五四運動的浪潮波及四川,四川學生、工人、商人、市民等各界人士,紛紛以罷課、罷工、罷市、集會、游行等方式,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朱德積極支持學生、工人、商人的愛國行動,還公開發表演說,就如何更好地抵制日貨發表自己的意見。他雖然一時不能分清哪種思潮是進步的,但是,他對新思想、新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他的好朋友孫炳文,對他的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孫炳文,字浚明,1885年生於四川省南溪縣,長朱德一歲。1908年,孫炳文考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文科預科班。他學習勤奮,思想活躍,博覽群書,常常暗中閱讀同盟會辦的《民報》,很快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對腐朽的清王朝統治產生不滿情緒,因在一次作文中強烈抨擊封建教育,被校方開除。他參加了京津等地激進青年組織的“鐵血團”,試圖刺殺清攝政王載灃,多次冒險出入北京火車站,秘密運送武器。1912年,擔任同盟會報紙《民國日報》總編輯。他堅決支持共和,反對袁世凱復辟,遭受袁世凱的迫害,被迫潛回四川老家,以教書為業。1917年春,經好友李貞白介紹,朱德結識孫炳文。兩人一見如故,頗有相識恨晚之感。朱德對孫炳文淵博的學識、豪爽的性格、非凡的經歷非常敬重。1918年,在護法戰爭中晉升為滇軍旅長的朱德聘孫炳文為旅部咨謀(即參謀),兩人朝夕相處,成為莫逆之交。在孫炳文的幫助下,朱德閱讀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傳播新思潮的進步刊物,赫胥黎《天演論》、盧梭《民約論》等書籍。兩人經常就世界上流行的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新思潮進行討論,革命道路問題是他們討論的中心問題。他們反復比較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認為中國的革命一定是在某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出了毛病,並“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更深入進行,必須像俄國革命那樣徹底”。朱德賦詩多首,表達了自己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要永葆革命斗志的強烈願望。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博得勛名萬古垂,轟轟烈烈不逶迤。
雄飛志在五洲外,烈戰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離枝。
歲寒勁節矜鬆柏,正直撐天永不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