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30日16:41 來源:海南日報
馮白駒(1903-1973)
馮白駒(左二)與戰友們在一起。(資料圖片)
編者按
紅色七月,緬懷先烈。今年是“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馮白駒同志誕生115周年。近日,為配合中國關工委開展的“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年過九旬的瓊崖老革命、海南省關工委第一常務副主任何如偉,從學習瓊崖黨史的資料中,結合個人革命經歷,編寫了宣講材料,以激勵我省廣大青少年學習馮白駒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學習他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堅持群眾路線的革命精神。
馮白駒的名字,是與“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緊緊連在一起的。土地革命戰爭年代,我尚年幼不知曉馮白駒。我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到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我曾見過且知道馮白駒是我們瓊崖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同志,現在我回憶起來,真正懂得馮白駒同志,還是海南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8月,我擔任中共文昌四區委委員兼昌洒鄉黨委書記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向昌洒革命老區掃蕩,抓捕了我的親哥哥,並於當天在昌洒墟將其殺害。因為我父母早逝,就靠這位哥哥養大成人,哥哥遇害犧牲我非常悲傷,也十分震驚。當時的區委書記鄺世發安慰我說:敵人凶殘殺害我們親屬是常有的,我們的特委書記馮白駒的父親、妻子也都被敵人殺害犧牲了。這時我才從內心認識馮白駒,認為他就是一位不怕犧牲、不畏挫折的英雄。在馮白駒精神的鼓舞下,我沒有被凶殘的敵人壓服,而且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我馬上動員兩位十六七歲的堂妹都參加到革命隊伍中來。
1949年春,我到中共瓊崖區黨委黨校學習兩個多月,都是同區黨委、區政府、瓊縱司令部住在五指山的毛陽鄉毛棧村。那段時光和馮白駒同志朝夕相見,我聆聽過他的講話指示,逐漸加深對他的認識,對他也有深切的感情。
馮白駒被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這是1940年中央從延安派庄田同志到瓊崖任抗日獨立總隊副總隊長前,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同他談話時講的。庄田同志到瓊崖公開傳達宣傳,使當時堅持瓊崖革命斗爭的同志都受到鼓舞教育。現在大家都清楚,瓊崖人民堅持革命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就是馮白駒這面旗幟支撐過來的。
一 放棄學業 返鄉革命
馮白駒1903年6月出生於原瓊山縣雲龍鎮長泰村,1925年從瓊山中學考入上海大夏大學讀書,讀了一年大學,1926年初就放棄學業,返回家鄉參加革命運動。因為馮白駒在瓊山中學讀書時參加“五四”運動,受到教育﹔到上海讀大學,親眼目睹了“五卅”慘案,思想上受到極大震撼﹔通過讀大量進步書刊,受共產主義思想影響,他開始認識到要使國家民族得到獨立、富強,勞苦大眾翻身解放,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舊世界,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
1926年他返鄉時正當瓊崖農民運動蓬勃開展,黨就派他到海口郊區領導農民運動,擔任郊區農民協會辦事處主任。在郊區農民運動中加深了農民階級感情,密切同廣大農民群眾聯系。由於他工作出色,經過考驗和磨練,同年9月被吸收為中共黨員。從此,馮白駒由一位充滿救國救民熱血青年,成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養育他的這片熱土,獻給黨,獻給祖國和人民,獻給人類最壯闊的共產主義事業。
二 武裝斗爭 立下功勞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4月22日瓊崖國民黨反動當局也在海口和一些縣城,開始向共產黨和革命群眾開刀,幾天就逮捕二千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殺害了五百多人。馮白駒被迫從海口撤離回到瓊山農村,剛好和主動撤離到農村的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匯合。根據王文明的指示,要他立即組建瓊山縣委,並擔任縣委書記。他們共同研究認為,要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就要有槍杆子、有自己的武裝。馮白駒革命意志堅定,斗爭堅決,才華橫溢,在王文明的指導下,他深入農村積極組織武裝農軍,並親自帶領農軍,圍攻譚墨反動民團,襲擊四六橋修路護路反動軍警,偷襲道崇團局,化裝攻打大致坡,消滅當地民團等行動獲得勝利,使瓊山工農武裝發展到兩個大隊幾百人。這支隊伍是參加1927年9月23日全瓊武裝總暴動的椰子寨打響第一槍的主力之一,為樹立起瓊崖人民革命武裝斗爭紅旗立下功勞。
三 緊急關頭 挺身而出
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中共廣東省委把瓊崖地委改為瓊崖特委。當時因受以城市為中心的黨內左傾路線影響,1928年省委派黃學增同志主持特委工作,把特委機關遷入海口,想通過開展工作,策動兵變奪取政權。當時馮白駒被派到澄邁任縣委書記,1929年初遷入海口的特委機關被國民黨反動派軍警破壞。除個別同志脫險外,其余同志均被殺害,特委主要領導人黃學增、官天民壯烈犧牲。頃刻間瓊崖黨組織失去了領導核心、各地組織失去聯系,在這緊急關頭馮白駒挺身而出,從澄邁趕到母瑞山尋找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匯報情況並建議由王文明主持召開各縣委聯席會議重建特委。王文明接受建議並帶病於同年8月在定安內洞山主持會議,重新推舉成立瓊崖臨時特委,王文明、馮白駒、傅佑山等九人為臨時成員,9月經省委批准正式成立特委。11月召開黨團聯席會議,推選王文明、馮白駒、傅佑山三人為常委,王文明任書記,但王文明因重病在身,由馮白駒主持工作。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馮白駒正式接任書記。從此,馮白駒開始確立為瓊崖黨領導地位,一直堅持到1950年全海南解放,長達20年。
四 重擔在身 尋找中央
1928年廣東國民黨反動當局糾集重兵開始對瓊崖進行第一次反革命“圍剿”,使瓊崖革命遭受挫折,陷進低谷。1930年馮白駒任特委書記,在此困難時刻重擔在身,他想,唯一辦法就是尋找黨中央。因此,他借道香港轉赴上海,找到黨中央周恩來匯報瓊崖斗爭形勢的困難情況,周恩來代表黨中央作指示時說:“瓊崖黨抓住紅軍,抓住農村根據地,抓住蘇維埃政權這三件大事很好。今后隻要繼續緊緊依靠群眾,高舉武裝斗爭旗幟,一定能夠取得最后勝利。”馮白駒深受教育鼓舞,他回海南后就認真傳達貫徹這一指示:首先大力抓以母瑞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建設。1931年底,方圓一百余裡的瓊崖東路的樂(會)萬(寧),中路的東(瓊東)定(安)都幾乎連成片,陵水、萬寧、東方、瓊中、定安、文昌、瓊山、澄邁、臨高、儋縣等十一個縣的部分地區,蘇區人口超過一百萬人,有9個縣恢復或正在恢復蘇維埃政權,瓊崖革命根據地,由復興走向全盛時期。其次,大抓擴大紅軍,加強人民武裝,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建立工農紅軍獨立師,成立紅色娘子軍,脫產和不脫產的農民武裝也得到很大發展,各路紅軍聲威大振,武裝斗爭烈火越燒越旺。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也取得很大成績。
五 死裡逃生 星火燎原
1930年至1932年,瓊崖土地革命形勢大好,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1932年7月,廣東省國民黨反動當局,為了扑滅瓊崖革命烈火,派警衛旅長陳漢光帶領3000多人,向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第二次反革命“圍剿”,紅軍在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中,又遭受了嚴重挫折。瓊崖幾塊革命根據地相繼被敵人攻破,獨立師政委馮國卿壯烈犧牲,師長王文宇也被捕遇害,獨立師解體。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遭到破壞,黨政組織上下失去了聯系,至此第二次反“圍剿”失敗,革命再次陷入低潮,瓊崖斗爭進入空前艱苦時期。在敵人的層層封鎖和重重包圍下,特委書記馮白駒、蘇維埃政府主席符明經、秘書長王業熹等帶領黨政機關干部和紅軍指戰員160多人,在母瑞山深山密林中堅持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由於敵人的層層封鎖、襲擊,包圍圈越來越小,山上一百多人的隊伍,幾個月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有時十多天沒有喝上一碗稀粥,隻靠野菜、野果充飢。形勢雖然十分險惡,但同志們的革命斗志絲毫沒有因之而減退。馮白駒經常堅定而樂觀地對大家說:“艱苦生活能消磨我們的肉體,但決不能消滅我們的革命意志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決心。革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堅持到底,就一定取得勝利。”母瑞山上堅持一段時間后,他就決定派部分同志分批下山,了解情況尋找失蹤人員,聯系各地群眾,准備燃起革命烈火,但都遭到失敗。結果到1933年初,母瑞山僅存26人。這26人的小小戰斗集體,雖然過著原始人般的生活,但他們胸懷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始終保持堅定與樂觀的革命精神情操和旺盛的戰斗力,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團結像一個人那樣,充滿革命生機。在敵人重重包圍中,每天上午堅持組織生產,就是挖野菜、摘山芭蕉、挖山薯、打柴等。下午組織學習練兵,晚上搞文藝晚會,馮白駒經常帶頭唱海南戲。盡管環境惡劣,斗爭艱苦,但這個戰斗集體在八個多月的艱苦歲月裡,卻沒有一個人逃跑,一直堅持到1933年4月最后突圍,死裡逃生,使瓊崖革命火種不但不滅,反而星火燎原,走上新生。馮白駒等同志,回到瓊文老革命根據地,同堅持瓊文斗爭的黨政干部勝利會師。這就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瓊崖特委機關的陰謀,保住了瓊崖黨政領導核心,使瓊崖很快重開革命新局面。為了迎接新的戰斗任務,他們首先決定健全、加強黨的領導核心力量,發揮黨的領導作用,迎接新的戰斗。其次,組織力量深入瓊島各地,尋找失散的同志,恢復黨的組織,重新組織紅軍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使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感受到黨還在,紅軍還在,從而增強革命自信心。同時還派交通員到香港、上海尋找省委和中央,使革命斗爭逐步變被動為主動。1935年至1936年基本上建立各縣委領導機構,接著建立紅軍游擊司令部,使瓊崖革命星火普遍燎原起來了。游擊隊積極開展一系列戰斗行動,狠狠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氣焰,大振了紅軍聲威,鼓舞了群眾的斗志,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