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16: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陽春時節,西花廳的海棠花又要開了。
偉大的人格是超越時空的。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了,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想起他、說到他,親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他喜愛的一樹樹海棠也宛若綻放身畔。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仁愛、犧牲和寬容,其中猶以第一點為最。
愛人者,人恆愛之
我在《大無大有周恩來》中談到周恩來有六個“大有”,其中第一個就是“大愛”。我們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對“愛”有過誤解、走過彎路。殊不知中國共產黨是從同情被壓迫者出發,熱愛他們,因而產生革命的動機和動力,最后獲得他們的擁護。愛是人類的本性,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也是政治家團結民眾、改造社會、創造世界的動力之一。
周恩來式的愛,有三種表現:
一是仁愛待人,即從人性出發的愛。他對所遇之人,隻要不是戰場上的敵我相見,在大是大非的前提下,都懷有一種人道主義的慈悲,給予真誠的幫助。因此政治、外交在他那裡有了濃濃的人情味。1949年國共勝負大局已定,國民黨只是為爭取時間才派張治中率團到北平與中共和談,這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最后連談判代表都自願留而不歸了。但張治中說,別人可以不回,我做為團長應該回去復命。本來一場政治故事到此已經結束,周恩來也已完成使命,可以坐享勝利者的驕傲。但一場人性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周恩來說:“西安事變時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姓張的朋友(指張學良為蔣所扣),現在不能再對不起另一位姓張的朋友。” 他親自到六國飯店看望張治中,勸他認清蔣介石的為人,絕不可天真,並約好第二天到機場去接一個人。翌日,在西苑機場張治中怎麼也不敢相信,走下飛機的竟是他的夫人。原來,周恩來早已通過地下黨把和談代表們在國統區的家屬安全轉移,談判一有結果就立即接到了北平。
二是善解人意,無論公私盡量多為對方考慮。我國一家樂團出國訪問前擅改日程、自定曲目,周恩來批示:“我們完全不為對方設想,隻一廂情願地要人家接受我們的要求,這不是大國沙文主義是什麼?”他對同志無微不至的關懷,幾乎是一種本能。朝鮮戰爭喬冠華是中方的談判代表,他是隻帶了一件襯衫去前線的,沒想到一談就是兩年。1952年,周恩來就派喬冠華的妻子龔澎去參加赴朝慰問團,順便探親。
周恩來的“六無”中有一無就是“生而無后”,這是周恩來和鄧穎超永遠的痛。但是,痛吾痛以及人之痛,周恩來更以一顆慈愛的心幫助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日本著名女運動員鬆崎君代婚后無子,周恩來就安排她到北京來看病,終於得子。周恩來就是這樣按照他的愛心、他的邏輯,平平靜靜地辦他認為該辦的事。
三是大愛為民,把基於人性的愛擴大到對人民的愛。政治家的愛畢竟不同於宗教家、慈善家的愛,他不是施舍而是施政,是從人性出發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民本、仁政的思想。孟子講:“政在得民”﹔范仲淹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雖然歷史上所有的進步力量的宗旨都是為人民,但將這個道理貫徹到底的是中國共產黨,《共產黨宣言》講無產階級先解放全人類,最后才解放自己。中國共產黨更把其宗旨具體為一句話:“為人民服務”。周恩來把對人民之愛落實得非常徹底。
1946年10月,周恩來在上海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中這樣說道:“人民的世紀到了,所以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解放后他常說:“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文革”中他的胸前始終佩戴“為人民服務”徽章,以此勉勵自己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他一有機會就“促生產”、安民生。1972年到1973年間,甘肅定西連續22個月無雨,百萬人缺糧,數十萬人缺水,又值“文革”大亂,病床上的周恩來聽了匯報后傷心落淚:“解放幾十年了,甘肅老百姓還這麼困難,我當總理的有責任,對不起百姓。”剛做過手術的他用顫抖的手連批了9個不夠,又畫了3個嘆號:“口糧不夠,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衣服缺得最多,副業沒有,農具不夠,燃料不夠,飲水不夠,打井配套都不夠,生產基金、農貸似乎沒有按重點放,醫療隊不夠,醫藥衛生更差等,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文革”前北京常有大型群眾集會,一次散會時趕上下雨,他就讓政府負責同志在廣播裡提醒各單位回去后熬一點姜湯給大家驅寒。他辦公和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廳牆外正好是14路公共汽車站,很吵鬧,有人建議把汽車站挪開。周恩來說,我們辦事要從人民方便著想,不同意挪。直到現在,14路汽車站還設在那裡。他的這些舉動純出於愛心,毫不作秀。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江青住廬山賓館,嫌山澗流水擾眠,就下令將澗底全部鋪上草席﹔住廣州,嫌珠江上汽笛聲擾眠,就下令夜船停航。做人做官,如此大的差距。
同樣是以人民的名義干事業,仍可細分出幾種類型:有的把這事業連同人民當做自己功業的道具,雖功成而勞民傷財﹔有的把自身全部溶化滲透到為人民的事業中,功成而身退名隱﹔而有的干脆就是騎在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為人民服務,關鍵是真的有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