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順
2018年01月30日11: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戰時期的周恩來
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戰爆發,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11月20日,“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軍政機關隨之一路西遷。與此同時,肩負著黨中央的重托,周恩來於1937年底從延安來到武漢,繼續同國民黨談判,協商國共兩黨合作事宜,推動統一戰線工作。此后,周恩來在抗戰烽火中輾轉西遷,促進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
武漢:發起全國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獻金運動
1937年12月18日,周恩來迎著凜冽的寒風來到武漢。當時,全面抗戰已進行了5個多月,國民政府黨政軍機關大部分遷至武漢,全國性的救亡團體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大多也會集於此。在武漢的10個月內,擔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中共代表團負責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創造性地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界參加抗戰,掀起了規模宏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其中,最具影響力,也最為公眾熟知的就是七七獻金運動。
1938年6月,日軍兵分五路進逼武漢。周恩來和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決定在中國抗戰一周年紀念日(1938年7月7日至9日)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並將募捐獻金作為主要內容,從而“喚起每一個老百姓的抗戰意識”,以實際行動保衛武漢。郭沫若擬定了七七獻金的計劃后,得到了蔣介石和陳誠的批准。
其實,之前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也搞過3天募捐,但所得不過4000元。因此,政治部部長陳誠一開始對這一活動持懷疑和反對意見,認為一定會遭到失敗。但周恩來態度堅決,最終使陳誠同意了。事實上,這一次的獻金運動可謂盛況空前。
獻金運動第一天,即7月7日早上9點左右,武昌司門口、漢口三民路總理銅像前、漢口世界影劇院門口等6座獻金台同時隆重揭幕,各獻金台人潮洶涌。獻金者有中國共產黨人、國民政府黨政要員、一般軍人、公務員、文化界人士、商人、工人、農民、店員、職員、車夫、小販,還有家庭婦女、豪門閨秀、老人、孩童以及難民、乞丐等。有獻紙幣的,也有獻銀元、銀鼎、銀盾和金銀首飾的,還有獻藥品及衣物等,少者幾分,多者上萬。
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這次獻金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也是積極參加者。獻金運動進行到第三天,即9日下午,由周恩來、王明、博古、董必武等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獻金團”尤其引人注目。
他們乘坐車牌號為“軍5209”的卡車行駛到了漢口江漢關獻金台。周恩來獻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240元月薪。接著,董必武、鄧穎超、吳玉章、林伯渠、博古、王明將他們任國民參政員的薪金共2100元全部獻出。他們還受毛澤東的電報委托,將其任國民參政員的薪金350元也全部捐獻。同時,還獻出中國共產黨的黨費1000元。另外,李克農代表八路軍全體將士,獻出從伙食費中節約下來的1000元。還有葉劍英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各獻當月薪金5元。應現場群眾的要求,李克農代表八路軍作抗戰演講,希望在后方的同胞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上下一致,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以奪取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勝利,建立起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
國民黨黨政軍大員、國民參政員和中間黨派及無黨派人士也踴躍獻金。普通民眾愛國獻金的情形更是感人。兩位斷腿的辛亥革命老兵拄著木棍爬上獻金台,捐獻了兩元錢后說,我們年老殘廢,再也不能到前線殺敵,捐款兩塊大洋購買子彈打鬼子﹔幾個工人把他們用血汗換來的幾分錢送到獻金箱裡﹔一個要飯的啞巴捐獻了12個鐵環和兩分錢﹔賣糖的青年難民張鴻儒捐獻一角錢后不甘心,又來捐獻兩包糖﹔武昌乞丐教養所全體乞丐自動絕食一天,獻金40元﹔主演《熱血忠魂》的影星黎麗莉剛結婚,即把紀念戒指捐出﹔一位從華北淪陷區逃出的難民同胞,他駝背、衣衫襤褸、拄著拐杖,一天竟來了3次。第三次獻金后,他氣喘吁吁地對台下的民眾演說道:“我是從河北逃出來的,我全家都被鬼子殺了。國亡之后,連命都保不住,要錢有什麼用。”
本次獻金活動原定3天,可到了9日晚,台前“還是擠滿了人,把台幾乎都擠垮了”。面對如此熱烈的愛國場面,獻金日不得不延長兩天,即到11日結束,並增設流動獻金台10余座。
在周恩來的倡議和主持下開展的武漢七七獻金運動,在短短5日內,籌資達百萬之巨,參加人數有50萬之眾,將武漢抗日救亡運動推向高峰,被郭沫若形容為“狂潮,要把武漢三鎮掀翻了”。此次獻金運動的意義,也正如7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獻金台上》一文中所指出:“這次武漢三鎮的轟轟烈烈的獻金運動,其情形的熱烈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為空前,恐怕在世界史上也少有!這次獻金運動,是中國興亡的重大測驗,測驗的結果如何?可以萬分肯定地回答:中國不會亡,中國一定復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