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兵
2017年09月11日12: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嗣母陳氏,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1946年9月,周恩來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說:“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五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周恩來稱自己的生母萬氏為“干媽”,而稱陳氏為“娘”。
陳氏,1878年出生在寶應縣一個書香門第。父親陳源,飽讀經書,很有學問,因為沒有兒子,就把女兒當做家庭教育的重點,所以陳氏擅長詩文書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周恩來過繼來后,不久丈夫便去世,陳氏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年紀輕輕即喪夫,然而陳氏既未再嫁,也不輕易出門,一心教養嗣子恩來。在恩來三四歲時,就教他認字、練習書法﹔五歲時,教他吟誦古詩詞。幼年的恩來聰明活潑,並具有驚人的記憶力。為幫助恩來學習,嗣母專門請人給他做了一隻盛字塊的小柳斗,並與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做益智游戲--就是把古詩一個字一個字寫在方塊厚紙片上,然后打亂,看誰最先准確地拼好一首完整的詩詞。恩來每次總是最先拼好,獲得了長輩和同輩的一致贊揚。陳氏還經常給他講一些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如《韓信胯下之辱》《岳飛傳》等,對周恩來在思想上、文化上做了最初的啟蒙教育。后來,周恩來在南開學校上學時寫了《射陽憶舊》,回憶了這段短暫的美好時光:“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1908年,陳氏因病去世,年僅30歲。當時,周恩來才10歲。
周恩來對嗣母陳氏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學時,周恩來於1918年1月2日寫過一篇日記:“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篇,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26年,那時候母親才15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11年了,不知還想著我這兒子沒有。”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移居南京的梅園新村。周恩來遠在重慶時就想到了千裡之外的家鄉,在重慶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8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乳母蔣江氏,培養周恩來對底層人民情感的帶路人
周恩來過繼給陳氏后,陳氏無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門大街小魚市口施家巷雇了一位20多歲的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
蔣江氏出生於淮安古城東門外的一個農民家庭,勤勞而善良,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恩來一直稱她為“蔣媽媽”。蔣媽媽的丈夫是個裁縫,有時還當轎夫,生有兩個小孩,家境貧寒。蔣媽媽在用乳汁哺育恩來成長的過程中,同時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輸了勞動人民的誠實朴素和勤勞善良,也教會了恩來許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農家知識。她經常帶恩來在宅院的空地上種瓜種菜,還不時帶恩來到自己家裡去玩。這樣,就使他得到一些勞動鍛煉,並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與他們建立了親密真摯的感情,同時也感受到了底層人民生活的狀況。周恩來曾說:“我的奶媽把我帶到大運河邊她自己的家裡,我從她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無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