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南開“鏡箴”與周恩來的氣質

張  穎

2020年12月29日16: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天津南開中學的入門處,立著一面醒目的大鏡,鏡子上方篆刻著南開學校創始人嚴修書寫的“容止格言”:“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質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短短幾十個字,卻令人回味無窮。

  把“容止格言”鐫刻在“可以正衣冠”的鏡子上方,的確別有一番深意,我們不妨稱之為“鏡箴”。“鏡箴”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規范:對於學生的外表,“鏡箴”的要求非常嚴格: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有了這些“必”,進入校門的學生就有了一個好的面貌,學生的精神狀態自然也會煥然一新。在內在氣質上,“鏡箴”提出了一個標准:“氣質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待人處事,不驕傲,不狂暴,不懈怠,果能如此,恐怕不僅氣質上會面貌一新,道德涵養也會更上層樓。仔細體會,南開的“鏡箴”,不是對學生行為加以規范的“守則”,既沒有要求學生好好學習,也沒有要求學生尊敬師長,甚至連遵守學校紀律都沒有提。但正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鏡箴”,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面鏡子立於校門前,或許進入校門的學生們每天只是瞄那麼一眼,但面對鏡中自己的形象,學生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否做到了面淨、發理、衣整、鈕結,是否做到了頭正、肩平、胸寬、背直。久而久之,這面鏡子自然會存於心中,而這時,學生們或許已經達到或接近了“氣質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的境界。

  短短幾十個字的“鏡箴”印在了無數南開人的心中,也曾讓15歲考入南開學校的周恩來自覺地以此規范自己的衣著、儀表和一言一行。1916年,周恩來曾撰《函索鏡影》一文,該文記述了美國教育家格瑞裡致函南開校長索取大立鏡和“容止格言”的照片一事,文中寫到:“我校事務室前所懸之大鏡及上列格言,原為資警勵全校師生之用。前次美人白崔克博士(Dr.Buttrick)來校參觀時,睹之甚以為善,今格瑞裡先生(Mr.Greene)致函校長,索斯鏡之攝影,並請將格言譯作英文,同行寄去,以為紀念。藉俟歸美時公之彼邦人士。聞格言現已由周夢賢先生譯就,影已攝好,想不日即可報命矣。”文章的寫作風格是新聞體,就事說事,從中很難感受到周恩來對“鏡箴”的所思所想,但這篇發表在《校風》第26期上的文章無疑可以証明,“鏡箴”對被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譽為“南開最好的學生”的周恩來是有影響的。

  今天的人們已經無法了解,曾是清末進士的嚴修撰寫“鏡箴”時是否參考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著作,但“鏡箴”所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顯然更容易讓從小就讀私塾的學生們接受。幼年的周恩來在嗣母陳氏的教育下,每天黎明即起讀經書、背唐詩,聽陳氏講《天雨花》、《再生緣》之類的傳統故事。1904年,六歲的周恩來搬到外祖父家后,更是大量閱讀了外祖父家的藏書。可以說,生活於有著濃郁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裡,周恩來從小就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化和滋養中,幼年時的周恩來在衣著、儀表、言行、舉止等方面已多有注意。12歲遠赴東北后,雖然周恩來走進了第六兩等小學堂這樣的新式學堂,但課程中仍然包括修身課等內容,而通過閱讀《史記》、《漢書》、《離騷》等書籍,少年周恩來更是從中汲取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營養。在那個中西文化開始碰撞、中國教育從私塾走向新學的過渡時期,進入南開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幾乎都與周恩來有著相似的經歷——從小在私塾讀書,初涉西方文明的點點滴滴,言行舉止和思想意識中,都熏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或許正因為如此,“鏡箴”讓走進南開中學的學生們感到既新鮮又熟悉,也容易接受,更難以忘記。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