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霞
2020年12月07日15: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時隔兩個月,《北京人》再度公演,再次轟動重慶,受到觀眾的熱捧。但與此同時,各種批評也紛至沓來。國民黨文化官僚張道藩抓住《北京人》中出現北京猿人的身影做文章,批評劇本脫離抗戰現實。左翼文藝家劭荃麟、楊晦也批評曹禺在寫出了《蛻變》后,又去描寫抗戰前的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又倒退回去了。左翼作家胡風批評《北京人》說:“作者所寫的那個封建家庭(封建社會),看來錯綜復雜,但其實是過於孤立了一點,因而那些人物看來須眉畢肖,但其實是單純化了一點。……至於當時應有的民族斗爭和社會斗爭的政治浪潮,在這裡沒有起一點影響。”
《北京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也引起了爭論。有人認為作者指導思想模糊,不應該回到原始社會去,應該旗幟鮮明地喊出來。面對此情況,周恩來立即安排《新華日報》的記者去了解戲劇界各方面人士的意見,讓徐冰組織南方局的同志去看戲,自己也於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一遍又一遍地觀看演出,然后組織討論。他綜合大家的意見,肯定《北京人》是一個好劇,並責成張穎執筆,徐冰修改,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署名茜萍的評論文章《關於〈北京人〉》。文章說:“《北京人》寫封建家庭的沒落,老姑娘在死氣沉沉中出走,這樣的故事,說明封建社會必然沒落,老少兩代走向光明,走向解放區,歌頌光明,是我們抗日所追求的,怎麼與抗戰無關呢?!”針對有人批評《北京人》是抗戰八股式的劇本,文章還著重肯定了《北京人》的社會意義:“抗戰期間固然應該多寫活生生的英勇戰績和抗戰人物,但也不妨寫些暴露舊社會黑暗面的劇本,去驚醒那些被舊社會的桎梏束縛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們,助之走向太陽,走向光明,走向新的生活。”《新華日報》在國統區的進步文化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它對《北京人》的肯定,使曹禺很快擺脫了困境。周恩來與曹禺是天津南開學校校友,他們時常有書信往來。《北京人》第二輪公演后,周恩來寫了一封長信給曹禺,以學友的身份同曹禺談論抗戰的形勢和前途,談論戲劇。他說他很喜歡《北京人》,印象很好,並邀曹禺到曾家岩50號來做客。不久,曹禺來到重慶,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贊賞曹禺在《北京人》中對封建大家庭崩潰的描寫,說劇中人物性格鮮明,是一部積極的反封建的力作。同時,他也對曹禺在《北京人》中對原始人類的憧憬,發表了意見。周恩來說:“外面對劇中這種表現有批評,我以為這是作者一種想象的表現,不必苛求。”停了一會兒,他又說:“你還在向往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啊,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延安了。這一處是否要修改,請你考慮。如果改起來有困難就不要勉強。”
周恩來從政治的視角提出了意見,但並沒有強求曹禺修改。多年以后,曹禺談到此事,真誠地說:“如果沒有周恩來同志的領導,《北京人》可能就被打倒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