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1962:中央解決糧荒內幕【4】

唐正芒

2020年12月07日15: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63年底 糧食形勢出現根本好轉

  七千人大會對於繼續糾正“大躍進”以來的“左”傾錯誤,調整國民經濟,有著好的促進作用。它較好地使全黨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對過去存在的問題和教訓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對如何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今后經濟建設要注意哪些問題,有了較一致的認識。特別是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缺乏民主”的局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所有這些,都可能對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及糧食狀況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大會還在糧食問題上直接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也可以說是這次大會取得成就的亮點之一。

  原計劃征購150億斤糧食的打算取消了。會上,黨中央帶頭發揚民主,反復聽取地方同志的意見,體諒農民的困難,決定再把工業發展的速度調低一些,擠出工業用外匯,多進口一些糧食,以緩解地方的征購壓力。中央的這一舉動,受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歡迎,也促進了中央與地方的相互認同。

  劉少奇、周恩來等也在會議講話中充分論述了糧食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共同探討解決的措施和辦法。這也為解決糧食問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周恩來提出,堅決精簡機構,壓縮城鎮人口,精簡職工人數,減少糧食供應,“是克服當前困難的最重要的一著,也是調整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他還就全國糧食危機狀況向到會的各級干部算了細賬、交了實底,使大家看到了形勢的嚴重和中央的困難,又使大家明白了克服困難的具體辦法,從而使他提出的調整措施后來能順利落實。到1963年底,糧食形勢就出現根本好轉。

  總之,由於當時那個年代的特殊性,中國尚未能解決吃飯問題,所以當時召開的黨史上規模空前的七千人大會,從會議的起因到會議產生的效果,自始至終都與糧食問題緊密相聯。(摘自《黨史博覽》 唐正芒/文)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