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輝
2020年11月24日08: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周恩來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兒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年時代即投身革命洪流。可以說在他心中,始終是將“大家”放在“小家”之前。他的一生,始終在為祖國和人民奮斗著、拼搏著、奉獻著。不過,周恩來也常說,共產主義者並不是六親不認。在這方面,周恩來所表現出來的至孝情懷是感人至深的。
想起母親,“那眼淚忍不住地要流下來”
周恩來的生母名叫萬冬兒,人稱萬十二姑。周恩來在1946年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曾深情地回憶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生了三個孩子——我和兩個弟弟。現在,一個弟弟已死,一個弟弟尚在……”生母去世時周恩來隻有9歲。從周恩來的追憶中,不難看出他對生母的懷念之情。
在周恩來出生后,因他的叔父周貽淦去世,按照當時傳統習慣將他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陳氏撫養。陳氏受過教育,能作詩文。在周恩來五六歲時,嗣母就給他講《天雨花》、《再生緣》等書中的故事,這些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留學日本時的日記中,就記載有讀母親(嗣母陳氏)詩文並引起思念的文字:“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難受,那眼淚忍不住地要流下來……想起來時光易逝,墨跡還有,母親去世10年了,不知還想著我這兒子沒有?”這滿含深情的文字,今日讀來仍令人動容。
可惜,周恩來的生母和嗣母在他11歲之前就已相繼去世。在以后的歲月裡,周恩來多次提到過這兩位母親。“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1946年,周恩來在重慶曾對記者說:“38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一次為黨內外干部作報告時也提到過母親:“1946年5月,我從重慶到南京,南京離我的老家淮安隻有300多華裡,我很想回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的兩個母親的墳……”說到這裡,他禁不住聲音哽咽,兩眼盈滿淚水。可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身份,周恩來不便回鄉,留下了終生的 遺憾。
除了這兩位母親,周恩來小時候還有一位乳母。這位周恩來稱為蔣媽媽的善良女性,也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周恩來到天津讀書后,她還曾借了高利貸做路費去天津看望過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多次向淮安赴京的親友打聽過蔣媽媽和她后代的情況。一直將父親一張不大的相片放在貼身的皮夾子裡
周恩來父親名叫周貽能,字懋臣,在周恩來出生前兩三年時更名為劭綱。周劭綱一生顛沛流離,走南闖北,四處謀生。雖然生活清苦,話語不多,但他十分有主見,對兒子周恩來投身革命“從不阻攔,在內心裡他是支持的”。1931年,他曾到上海,冒著極大的危險幫助周恩來做過通信聯絡工作。后來因斗爭形勢嚴峻,父子又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