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總理與烏蘭牧騎【2】

達·阿拉坦巴干 朱嘉庚

2020年08月10日15:41    來源:內蒙古日報

  1957年6月,在開滿鮮花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草原上,第一支烏蘭牧騎試點隊誕生。那時候,常常是載著演員的馬車離居民點還很遠,牧民們便相互轉告:“瑪奈烏蘭牧騎依日勒(我們的烏蘭牧騎來啦)!”從那時起,烏蘭牧騎這朵文藝之花,便深深扎根在廣大農牧民的心中,慢慢生根發芽。

  上世紀50年代,擔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的烏蘭夫同志,在到農牧區檢查工作時發現,基層文化生活很貧乏,特別是居住在牧區的牧民,長期看不到電影、圖書和文藝演出,這事讓他十分牽挂。在去北京開會時,他便向周總理匯報了這種情況。周總理建議了可以研究一種能夠滿足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辦法,並建立相應的隊伍。烏蘭夫同志聽了周總理的提議,開始思考並指示自治區有關部門研究這個問題,尋找解決辦法。之后,內蒙古許多地方開始嘗試在牧區和半農半牧旗縣建立文化館站,但旗縣文化館站一般隻設在旗縣城區,雖然平時也會下鄉到基層組織開展文化活動,但畢竟人力有限,一年到頭隻能到附近幾個鄉鎮活動,仍然無法滿足廣大農牧區的群眾,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烏蘭夫同志針對這個問題,於1957年初又向周總理做了匯報。周總理建議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探索適應廣大農牧區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動形式。

  1957年5月初,自治區文化局遵照周總理的指示精神和內蒙古黨委政府的要求,做出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進行基層文化工作試點的決定。文化局派出工作組深入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等地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研究。通過廣泛聽取農牧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意見,工作組的同志們一致認為,內蒙古牧區及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居民點極其分散,要使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就必須建立一支組織精悍、裝備輕便、人員一專多能、便於流動服務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這樣才能把社會主義文化直接送到廣大農牧民身邊。烏蘭夫同志認為這個思路比較好,建議先搞試點,取得經驗后向全自治區推廣。后來,這種基層文化工作隊被命名為“烏蘭牧騎”,在蒙語中,“烏蘭”意為紅色,“牧騎”意為嫩芽,合起來就是“紅色的嫩芽”,也就是“紅色文化工作隊”的意思。

  1957年5月28日至8月11日,烏蘭牧騎試點工作首先在純牧區的蘇尼特右旗和半農半牧區的翁牛特旗展開。烏蘭牧騎以演出為主,同時兼做宣傳、輔導和服務。在深入農牧區的巡回活動中,隊員們都是身兼數職,有的既是報幕員又是歌手,有的既是舞蹈演員又是樂器演奏員。在演出前后,他們還要分別擔當展覽講解員、圖文借閱員、文藝輔導員、民歌收集員,還要為農牧民照相、理發、修理物品、挑水掃院,參加各種農牧業勞動。烏蘭牧騎植根基層、情系群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團隊精神逐步形成。隊員們的足跡走遍了這兩個旗的每一個角落,他們邊走邊演,把農牧民喜愛的民族歌舞、曲藝小戲、圖片展覽、幻燈放映、圖書借閱等送到農牧民身邊,把綜合文化服務送到農牧區的千家萬戶。

  烏蘭夫同志到北京開會的時候,向周總理匯報了烏蘭牧騎試點成功的消息。周總理聽了非常高興,認為這是豐富廣大農牧民文化生活的好辦法,並且提出要繼續總結烏蘭牧騎的經驗,堅持完善這種做法。1957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了《烏蘭牧騎工作條例》,要求文化部門總結推廣烏蘭牧騎試點經驗。1958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批准下發了內蒙古文化局《關於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建立烏蘭牧騎的報告》。自此開始,烏蘭牧騎便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普遍建立起來。烏蘭牧騎的創建及其基層服務,帶去了黨和政府對基層各族群眾的溫暖關懷,密切了同農牧民的血肉聯系,豐富了農牧區的群眾文化生活,對內蒙古農牧區的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