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以林 李在全 茹靜
2020年07月13日14: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周恩來:留學海外的革命家
在中共早期領導人中,有這樣一群曾留學海外的人物,他們20歲左右赴法勤工儉學,在歐洲學習、工作,並投身革命運動。他們的名字在中國現代史上熠熠生輝: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趙世炎、王若飛、李富春、陳毅、聶榮臻、蔡暢、陳延年、李立三、李維漢等等。
這場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起者是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人。1915年他們組織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廣大青年赴法國半工半讀,1916年又聯合法國政府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眾多渴望學習先進知識的青年人,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夢想,踏上了駛往法國的輪船。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在上海搭乘法國郵輪前往歐洲。
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失業情況非常嚴重,本地工人尚且大批失業,更何況這些語言不通且缺乏技術的中國學生了。加上主管留學事務的“華法教育會”以經濟拮據為由,在1921年1月宣布與勤工儉學學生們脫離經濟關系。生活陷入絕境的中國學生們忍無可忍,幾次在北洋政府駐法使館前請願示威。就在此時,裡昂中法大學又拒絕錄取勤工儉學學生。為了爭取“生存權”和“求學權”,留學生們在周恩來等人的領導下,開展“爭回裡昂中法大學”運動,通過與校方談判、游行甚至佔領校舍等方式奮起抗爭。在北洋政府的威脅和法國地方警察局的鎮壓下,這些抗爭均以失敗告終,但學生們的革命意志更堅定了。革命潮流在涌動,信仰共產主義的旅歐青年在悄悄籌劃成立革命組織。
1922年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簡稱“少共”)在巴黎成立,趙世炎任書記,李維漢負責組織工作,周恩來負責宣傳工作。成立后的“少共”積極與中共中央聯絡,1923年2月,“少共”在巴黎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決定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定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會議選舉產生“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周恩來擔任書記。
這時,中共中央已經決定與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合作,共同建立民主主義聯合陣線。以周恩來為首的“旅歐共青團”積極貫徹該項政策,與負責在法國組建國民黨支部的王京岐取得聯系。1923年6月,周恩來率領“旅歐共青團”代表來到裡昂,與國民黨總部代表商談國共合作事宜。11月25日,國民黨旅歐支部在裡昂召開成立大會,王京岐當選為旅歐支部執行部部長,周恩來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李富春當選為宣傳科主任。在王京岐回國期間,周恩來代理執行部部長。
由於中共旅歐黨、團員的加入,國民黨旅歐支部人數急增,黨員分布於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地,絕大部分居住在法國。為了更好地管理留法的國民黨員,國民黨中央決定在巴黎成立國民黨巴黎通訊處,相當於國民黨在法國的支部,任命周恩來為通訊處籌備員。1924年1月17日,周恩來出席國民黨巴黎通訊處成立大會,並報告籌備經過。次日,周恩來致函國民黨本部總務部部長彭素民,報告了通訊處籌備與建立的情況,這就是本期所發表的文獻《周恩來關於中國國民黨巴黎通訊處成立事致彭素民》的主要內容。
由於國內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廣東革命政府急需大批干部,1924年7月下旬,周恩來結束近四年的海外留學生活,奉調回國,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之中。
三、劉少奇: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工人運動領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