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為何將楊匏安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3】

王曉健

2020年05月15日15: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身后哀榮

楊匏安被殺害后,周恩來十分痛惜,想方設法周濟楊匏安的家屬。但1932年年初,日軍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爆發,楊匏安的家屬們為躲避戰禍離開原住址虯江路,就此與黨組織失掉聯系,隻好南返廣東老家。

周恩來派人找不到楊匏安的親屬,曾化名周宇翔,寫信給楊匏安老家中山縣的有關人士,打聽楊匏安家屬的下落,還委派連貫到中山縣尋找,可惜都未找到。周恩來又請托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代為尋找,何香凝雖一度找到楊匏安的親屬,給予了關照,但因廖承志被捕,何香凝倉促離開廣東前往營救,聯系又中斷了。

楊匏安的夫人吳佩琪在顛沛流離中病逝。楊匏安的母親陳智、庶母關秀英在抗日戰爭爆發后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系。周恩來給她們寄了信和安家費,安排她們帶著楊匏安的子女到香港,兩位老人和孩子們都參加了革命工作。

楊匏安的次子楊明(楊宗銳)被派往延安學習,途經武漢時,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與周恩來相見。周恩來向楊明講述了楊匏安在獄中堅持斗爭、英勇就義的情況,還將楊匏安的《示難友》詩背誦給楊明聽,並且解釋了詩中所用的張儉、褚淵等典故,勉勵楊明以父親為榜樣,繼承父親的遺志。1939年8月,楊匏安的三子楊志(楊宗政)也被派往延安學習。楊志到達延安后,像楊明一樣得到周恩來、鄧穎超的關照。周恩來、鄧穎超多次寫信給楊明兄弟,信中既有政治上的教誨,也有生活上的叮嚀。有一年元旦前夕,鄧穎超寫信給楊明,邀請他帶著弟弟楊志到家中“談談玩玩”。楊明到周恩來、鄧穎超在延安的住地,看到鄧穎超的筆記本上抄錄著楊匏安的《示難友》詩,便把這首詩轉抄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后,楊明、楊志及楊匏安的長子楊玄、幼子楊文偉兄弟,將《示難友》詩抄寄給了正在征集革命烈士遺詩的中國青年出版社,詩人蕭三把這首詩編入了《革命烈士詩抄》。《示難友》能夠保存下來為廣大讀者閱讀、傳誦,是與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當年的抄錄分不開的。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后,陪都重慶的環境變得極其險惡。為防國民黨當局突然襲擊,周恩來布置中共南方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部分工作人員撤退、轉移,對留守重慶堅持工作的同志進行了革命氣節教育。在1月底的一次會議上,周恩來背誦了楊匏安的《示難友》詩,追述了楊匏安的大義凜然和視死如歸,以與同志們共勉。這些使中共南方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及《新華日報》的留守工作人員深受教育。

在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中,楊匏安是備受周恩來敬重和推崇的一位共產黨人。他在思想上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后,就再也沒有動搖過。無論處在順境還是逆境中,哪怕受到無端的打擊、錯誤的處分,也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即使面對死亡威脅的情況下,也永不叛黨,以生命殉事業。這種革命氣節和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需要、最可貴的。

富於遠見卓識的一代偉人周恩來,之所以將楊匏安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就是希望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效仿楊匏安,對待理想、信念、事業,做一個“公忠不可忘”的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問心無愧的人。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