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邊境小島密會台灣信使——

周恩來為兩岸關系開路和播種

廖心文

2020年03月06日10:04    來源:北京日報

1954年8月2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上作關於外交政策和台灣問題的報告

對台政策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生重大改變

1956年,中共對台政策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生重大改變。這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凡是能夠團結的,願意站在我們隊伍裡的人都要團結起來”。不管他過去是做什麼的,比如台灣,那裡還有一堆人,他們如果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如果願意來,不管個別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體的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奮斗。1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在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對台方針和政策。他強調:凡是願意回到大陸省親會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陸上來,凡是願意到大陸參觀學習的也都可以到大陸上來,凡是願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少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他號召:“台灣同胞和一切從大陸上跑到台灣的人員,站到愛國主義旗幟下來,同祖國人民一起,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斗。”中央關於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並且願意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確起來。此后,對台政策的突出變化是不僅將蔣介石集團包括在團結之列,而且明確了解放台灣的方式要力爭和平解決。這一方針在中共八大上得以肯定。

這年6月,中共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政策又有新的發展。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願意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台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 他重申了在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對台政策。最后,他還表示:“祖國的大門對所有愛國分子都永遠是敞開的。”這是周恩來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正式表達了中國共產黨願意同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真誠願望。這說明,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工作從一般號召進入具體尋求接觸和協商的階段。

重視做“人”的工作,爭取台灣實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

在這個階段中,周恩來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做“人”的工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台工作的重點是“爭取台灣實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方面”,即通過各種線索,採取多種辦法,爭取以蔣氏父子、陳誠為首的台灣高級軍政官員。周恩來為此付出大量心血。

為將中共和談的願望傳遞到台灣,1956年3月16日,周恩來會見即將赴台的英國人馬坤,對他說:你是一個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人,我們歡迎你來。你到台灣去,請傳話給蔣介石或其他朋友:“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門關死,任何和談的機會我們都歡迎。我們是主張和談的,既然我們說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隻要他贊成和談。”周恩來還強調:“蔣還在台灣,槍也在他手裡,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灣歸還祖國,成為祖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尊重。”

中共對台灣的和平呼吁引起台灣方面的注意,當年參與對台工作的童小鵬在回憶錄中寫道:“為了進一步摸清中共對台政策的底,國民黨遂於1957年春派立法委員宋宜山(在押戰犯宋希濂之兄)到北京做實地考察。李維漢和羅青長會見了他。中共提出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統一后,台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台灣的政務還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預﹔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務的領導。但外國軍事力量一定要撤離台灣海峽。” 這次會面,周恩來是在幕后。宋宜山事后將有關談話情況寫成長文呈報蔣介石,因蔣本無誠意,派人到大陸不過是為了摸清情況,制定對策,故沒有下文。

中共對台灣的和平呼吁,也得到國內外廣大愛國人士的擁護,許多人主動提出願從中斡旋。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會見一些朋友時對國共和談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設想與辦法。195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會見曹聚仁,毛澤東在談話中表示:如果台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台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談好了可以訂個協議公布。”“台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秘密來。”毛澤東還說:台灣隻要與美斷絕關系,可派代表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就這個問題,周恩來還做了具體的說明:蔣經國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協是理所當然的。蔣介石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台灣還是他們管,如果陳誠願意做,蔣經國隻好讓一下做副的。周恩來還真誠地表示,如果目前台灣方面有難處我們可以等待,希望蔣氏父子和陳誠也拿出誠意來。當場,周恩來指示中央對台辦公室負責同志通知有關方面,對蔣介石、陳誠等人的祖墳加以保護,對其尚在大陸的親屬注意照顧。這些工作,有效地推進了兩岸關系的發展。

到1960年初,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加深了美蔣之間的矛盾,也給中共開展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周恩來與毛澤東商討后確定對台灣問題的總方針是:台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要蔣現在過來也有困難,問題是要有這個想法,逐步地創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為推動這項工作的發展,中央提出了更為寬鬆的四點具體意見:台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系由中央撥付﹔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等條件成熟並征得蔣之同意后進行﹔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