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唐蕊: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年【2】

——基於《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的分析

2019年04月12日15: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朝鮮戰爭爆發后不久,周恩來就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領導組建東北邊防軍、加強東北邊防的工作,為之后志願軍的入朝作戰作了關鍵准備。

  組建東北邊防軍,加強東北邊防,是新中國應對朝鮮戰爭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后來戰爭的進展証明了這一決策的英明。

  1950年 7月 7日、10日,周恩來兩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傳達中央根據朝鮮戰爭形勢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議,商定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和加強東北邊防的准備。10日,周恩來在《關於調部隊加強東北邊防事給高崗的電報》中明確指出,“軍委已決定十三兵團及四十二軍與炮兵第一、二、八三個師等調至東北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線集結待命”。13日,周恩來將會議形成的《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批示“同意,照此執行”。《決定》對調動部隊部署、指揮機構組織、后勤工作准備、兵員補充准備、政治動員工作等都作了詳細規定。對后勤保障包括彈藥攜帶數、交通運輸工具、糧草汽油准備、被服改裝、衛生設備、擔架隊、沿途補給、兵員補充等具體問題,《決定》給以的關注尤為突出。比如,關於交通運輸工具,“從四野調三個汽車團,計 600輛,另由東北調汽車 400輛,並在東北動員 4000輛大車,擔任糧草運輸”﹔關於糧草汽油准備,“按 31萬人員,3萬匹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的數目,准備三個月的糧食、草料、汽油。在部隊到達之前,應先運一個月的糧草汽油”﹔關於衛生設備,“決定配備足夠的野戰醫院,除計劃收容本軍三萬人的傷病員外,並准備收容一萬人的友軍傷病員,所需配備醫院數目、藥品數目、傷病員的收容辦法等,責成總后勤部制訂計劃,經核定后實施之”。(周恩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1950年7月 10日。)這些具體詳細的規定,為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后勤保障夯實了基礎。

  周恩來對東北邊防軍及此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后勤保障工作都傾注了很大心血。可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保障工作的正規化、現代化,是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的。周恩來為此做了大量細致繁瑣的工作。

  7月 7日第一次國防會議之后,中央軍委后勤部門就行動了起來。由於關內外幣制不同,在計算兌換時存在差價,影響了工作進度和物資流通。7月 14日,周恩來《關於東北邊防部隊后勤供給問題》的電報指出:凡四野在東北境內的機關部隊除武器、彈藥、服裝、醫藥器材、電訊器材、汽車油料由軍委直接補給外,其余糧料、柴草及一切經常費與作戰費等,完全由東北人民政府負責供給。四野經過山海關時,公款一律交回軍委總后勤部,由東北人民政府會同軍區后勤部提供 1億東北幣作為部隊經費。由幣制不同引起的問題由此得到迅速解決。之后,周恩來又提議盡快統一關內外的貨幣。

  東北邊防軍組建后,指揮與供應成為頭等大事。原來軍委確定的邊防軍的指揮機構的成員中,司令員粟裕重病在身需要休養,副司令員蕭勁光忙於海軍機構建設,副政委蕭華主持總政治部工作,一時都還難以離京到任。同時,后勤供應方面,東北和各軍區的后勤機構層次太多又力量不夠,不能滿足邊防軍的后勤供應需要。7月 22日,周恩來與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為明確東北軍的指揮與供應問題聯名報告毛澤東:“請主席考慮邊防軍目前是否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蕭去后,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中南李聚奎到東北后,即兼任軍區后勤部長,所帶之后勤機構,即合並到東北后勤部中,因東北軍區后勤部太弱,不能勝目前的大任。這樣,部隊指揮既可免生枝節現象,供應問題也較容易解決。是否可行,請主席批示,以便及早布置。”毛澤東第二天批示:“同意”。這樣解決了邊防軍的領導機構問題,為后勤准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8月 23日,周恩來根據東北邊防軍到達指定地點后的有關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磋商東北邊防軍的人員補充和供給問題。會議重新作出關於后勤工作的有關決定,涉及糧草油料的供給、經費的支出代付、貨幣發行回籠等各個方面。第二天,周恩來將研究結果電告毛澤東,提議“應准備提早實行關內外貨幣統一”。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前,周恩來多次召集有關人員研究后勤保障工作,專門聽取工作匯報,明確提出志願軍出國作戰要立足於國內供應的方針,對武器、彈藥、車輛補充、傷員收治和后勤干部調配等問題一一布置,專門研究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后勤供應問題,檢查並落實入朝部隊的物資裝備,擬定部隊作戰物資的補給計劃。

  10月 19日志願軍秘密入朝,10月 25日即打響了入朝后的第一場戰役。從決定參戰到入朝作戰,時間緊張,而且此前也沒有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經驗,再加上裝備落后,國民經濟還在恢復之中,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志願軍的后勤供應遇到了極大困難,甚至一度跟不上作戰的需要,限制了作戰行動,影響了作戰規模和戰果。為保障志願軍的后勤供應,周恩來作了許多努力。

  11月初,志願軍剛剛出國作戰,周恩來就派總后勤部副部長張令彬到東北實地調查了解后勤供應上存在的實際困難,並就經他親自批改的解決方案,征求有關方面的意見。他給東北軍區負責人的信中說:“凡有不妥、不實或隔靴搔痒之處,請當面指出以便改正。”“隻要東北提出要求,我們願全力以赴,幫助你們解決困難。”張令彬回到北京后,周恩來立即聽取匯報,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抗美援朝戰爭的后勤保障雖然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還是取得了巨大成績,保障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進行,為做好現代化戰爭條件下的后勤保障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所有這些,與周恩來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前,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就蘇聯援助問題專程趕往蘇聯協商,后又經多次與蘇方溝通,爭取到了蘇方的援助和支持,為抗美援朝戰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鑒於當時中國的客觀實際情況,爭取蘇聯的援助和支持,對抗美援朝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10月 8日,周恩來等專程趕往蘇聯與斯大林商討軍事援助和志願軍的空軍掩護問題。從《文稿》來看,周恩來為爭取蘇聯援助曾多次與蘇聯方面協商,雖然協商過程並不是很順利,但經過不懈努力,最終還是為志願軍爭取到相當大的軍事裝備的援助。

  這其中要特別提一下蘇聯的空軍支援問題。打現代化戰爭,空軍是重要的戰略支撐。沒有空軍提供空中掩護和防衛,地面部隊和后勤補給線就會完全暴露在敵機的轟炸視野之下。然而,要完成空中掩護和防衛任務,對於當時剛剛組建的新中國空軍而言,顯然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在向蘇聯爭取援助時,周恩來特別重視蘇聯的空軍支援問題。然而,事情並不順利,斯大林在沒有証實中國參戰決心之前拒絕了中國的請求。但是,周恩來一直沒有放棄努力,當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不久,終於使斯大林改變了主意,同意讓蘇聯空軍協助中國空軍保衛中國領空,同時護衛三八線以北地區的后勤線。10月 29日,周恩來在《關於蘇飛行員擔任防空事給毛澤東等的信》中就提到,“今日與沙哈諾夫同志(時任蘇聯派駐中國的軍事總顧問——引者注)等會談,他告我蘇方又同意派蘇航空員駕噴氣式飛機至安東擔任防空,並可超過中國邊境數裡”。隨后,蘇聯空軍於 11月 1日就出現在了朝鮮戰場的上空。不久后,為增加蘇聯空軍在我軍后方對美空軍的作戰,蘇聯方面提出,“擬增派一百二十駕噴氣的米克十五式飛機分兩批加到比洛夫空軍師的組織內,並成立空軍的機構指揮之”。對此次增派飛機的提議,周恩來認為,“是由於蘇機在東北的戰績(十二天中擊落美機二十三架)而由沙哈諾夫提出的。同時,蘇機加強給中國軍隊以后盾,對美國也是一個示威,這大概是菲裡波夫決定增強蘇聯空軍的主要原因”。11月 15日,周恩來以毛澤東的名義給斯大林復電,同意蘇聯增派來華空軍。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雖然蘇聯空軍的任務主要是保衛后方和交通線,並沒有承擔掩護志願軍地面部隊作戰的任務,但其對后勤保障線的掩護和保衛,也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提供了重要支持。除此之外,蘇聯還給中國提供了不少軍事援助以及經濟、外交方面的支持。蘇聯之所以願意援助和支持中國,雖然從根本上講,是由於斯大林和蘇聯方面有其自己的戰略考慮,但如果沒有周恩來和中方的爭取,蘇聯至少不會那麼快給中方以援助和支持。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