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旭
2019年02月02日13: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特殊的會面
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鋒部隊佔領了湘江的重要渡口界首,此時,紅軍主力部隊如果緊行軍,就會迅速渡過湘江,把國民黨軍隊甩在后面。但在李德、博古指揮下,紅軍主力部隊掩護搬運許多輜重的紅軍部隊,慢慢騰騰地走,兩天之后才到達界首。這時,蔣介石已調廣西和湖南軍閥趕到了湘江邊,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強攻。紅軍要一邊渡湘江,一邊同前來進攻之敵軍戰斗,而紅軍搬運的壇壇罐罐太多,渡江速度又極慢,這種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所以,湘江戰役打得十分慘烈,紅軍主力部隊同前來進攻之敵進行了殊死搏斗,大批紅軍戰士倒在血泊中,大量紅軍團以上干部犧牲。
一直堅持在湘江東岸渡口邊指揮戰斗邊指揮部隊搶渡湘江的周恩來,特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毛澤東渡江沒有,當他得知毛澤東在后面,還沒有渡江時,心中十分焦急,告訴通信兵,傳令后面部隊,一定要保証毛澤東的安全,要毛澤東迅速過江。周恩來還親自到后面去查看。當他看到毛澤東來到湘江邊上時,心中一塊石頭才落了地,急忙趕上前去與毛澤東會面。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了一句話:再不能這樣走下去,也再不能這樣打下去了。周恩來握著毛澤東的手,點著頭,默默地看著毛澤東。此時,他的心中,已經認定,毛澤東的主張是對的。周恩來此時已經下決心,要在中央內部提出正確主張,改變由李德、博古二人說了算的局面,他要為黨和紅軍的命運擔負起責任。周恩來請毛澤東迅速過江,毛澤東拉住他一起走,周恩來說,我還要在后面交代任務,你先過江吧。
在湘江邊上周恩來同毛澤東的這次會面,是一次特殊的會面。由於戰斗異常激烈,二人會面時,隻說了兩句話,但就是這兩句話,卻包含著深意,這表明,毛澤東已經提出了改變“左”傾領導人機會主義軍事路線的動議,此時,周恩來也清楚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認識到毛澤東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
受命於危難之中
湘江戰役,紅軍主力雖然突破了敵軍的湘江封鎖線,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但是,紅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當中央紅軍渡過湘江時,數量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紅軍主要的高級軍事領導人,都對李德、博古十分不滿,認為再這樣任由他們瞎指揮,黨和紅軍就會徹底毀滅。他們紛紛向周恩來提出意見,要求在此關鍵時刻,周恩來能夠擔負起糾正錯誤路線和指揮紅軍走向勝利的責任。
而在此時,李德、博古二人也開始消沉起來。一來因為湘江一戰,紅軍損失過大,他們對軍事上能否取得勝利,紅軍的戰略大轉移能否成功,產生了懷疑,實際上他們已經失去了信心,變得灰心喪氣起來。李德整天拉著臉,眉頭緊鎖,一句話也不說,有時則莫明其妙地發火,沖著紅軍戰士大喊大叫。博古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他滿嘴起了血泡,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他甚至想到了要自殺,在長征路上拿一支手槍在自己腦袋上瞎比劃,多虧聶榮臻勸說,才放棄了自殺的念頭。而此時,紅軍的處境仍然十分危險,紅軍渡過湘江后,蔣介石判斷出紅軍的意圖是向湘鄂西前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他調動大批兵力,在通往湘鄂西的要道上部署重兵,布下了“口袋”,隻等中央紅軍往他們的“口袋”裡鑽,好一舉把紅軍全部殲滅。李德和博古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紅軍能不能改變行軍路線?到底往哪裡走?他們沒有主意,隻好命令紅軍仍然照他們預定的方向,向湘鄂西進軍。此時,紅軍的廣大指揮員也不願意再聽李德和博古的瞎指揮了,他們強烈要求:紅軍的領導權,要有一個改變,而紅軍也不能照原來的辦法打下去了,軍事路線要有根本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李德和博古把一切軍事事務都推給了周恩來負責。在此危難時刻,周恩來擔負起了對中央紅軍的領導責任。紅軍的一切調動、布置、行軍、打仗,都由他指揮。此時的周恩來真正是受命於危難之中。
與毛澤東想到了一起
1934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臨時會議在通道舉行,參加者有:博古、李德、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等。這次會議隻討論一個問題:紅軍進軍方向問題。會上,博古、李德已經知道紅軍再按照原定方案,向湘鄂西進軍,會陷入國民黨軍隊的重圍。但他們對於紅軍再向其他什麼地方進軍,心中無數,因此,隻好堅持紅軍仍然向湘鄂西進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他們的想法是:湘鄂西那裡有紅二、六軍團接應,總是比向其他方向發展為好。但是,毛澤東堅決反對中央紅軍再向湘鄂西進軍。會上發生了激烈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周恩來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周恩來與毛澤東想到了一起。他在會上發言說:我贊成毛澤東同志的主張,現在如果仍然向湘鄂西進軍,紅軍就會陷入敵軍重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紅軍必須改變原定的進軍方向,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這樣既能出敵不意,擺脫敵軍圍阻,又能尋找更有利於紅軍發展的地方。會上,大多數同志支持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主張,隻有李德和博古堅持原定方案。周恩來在會上說:現在必須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執行。李德、博古隻好同意按多數人的意見辦。這樣,中央政治局決定,紅軍主力改變行軍方向,改向貴州進軍,先拿下黎平。中央做出這個決定,周恩來的意見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黎平會議
通道會議后,關於紅軍進軍方向問題,黨內意見並未統一。12月15日紅軍打下了黎平后,周恩來提議,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正式會議,最后決定紅軍進軍方向問題,這次會議也由周恩來主持。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詳細闡述了紅軍改變進軍方向,向貴州進軍的道理,指出,紅軍隻有到川黔邊去,建立川黔邊革命根據地,才有發展的余地。李德、博古仍然固執己見。當他們的意見遭到會議多數人反對時,李德又提出紅軍折入黔東。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樣仍然要陷入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雙方展開了激烈爭論。
正在此時,作為會議主持人的周恩來,做了關鍵性的、帶有決策性的發言:他說,我們應該採納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紅軍應該向川黔方向發展,循紅二方面軍的原路,西進烏江北上。周恩來發言后,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都支持他的意見,隻有李德一個人反對,博古不做聲了。李德見狀大怒,大喊大叫起來,但參加會議的人,沒有一個人再理會他。黎平會議做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確定:“過去在湘鄂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
痛斥李德
紅軍長征中,李德仍然是紅軍中的“太上皇”,沒有人敢頂撞他,而周恩來是第一個敢反對李德的人。正是周恩來敢於反對李德,才打掉了李德“太上皇”的權威。
事情是這樣的:黎平會議之后,周恩來把整理出來的政治局會議決定的譯文拿給李德看。李德看后,見決定中根本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否定了他的意見,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便大發雷霆,用英語和周恩來吵了起來。目睹了紅軍長征以來在李德瞎指揮下受到的重大損失,又見到李德如此專橫,周恩來覺得,是應該批評李德幾句了,他便指出了李德指揮上的錯誤,勸李德應該聽聽紅軍廣大指揮員的意見。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中第一次有人敢批評李德,李德受不了了,他更加震怒。拍著桌子,大吵大嚷起來。
周恩來忍無可忍,站起來痛斥李德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實際,主觀片面,把國外過去戰爭的經驗硬搬到中國來,並痛斥他不珍惜紅軍戰士的生命,不顧紅軍的前途命運,隻顧自己的虛榮心。周恩來說:如果照你這樣指揮下去,黨中央和紅軍就會被你毀滅。李德當時是共產國際派駐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必須聽從共產國際的指揮。誰敢反對李德,就會被扣上反對國際的帽子。周恩來敢於痛斥李德,是冒了很大政治風險的。但一切從黨的最高利益出發的周恩來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不考慮個人政治上的安危進退。他對李德的痛斥,帶了一個好頭,使黨中央許多高級干部和紅軍高級指揮員也認識到,對李德的錯誤也應該批評,為后來遵義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