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璐 常青
2018年10月19日16: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此天涯尋正道,他年另換舊旗旌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傳播。與此同時,無政府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流派,也隨著五四運動的春風,在中國廣泛傳播。五四運動的浪潮波及四川,四川學生、工人、商人、市民等各界人士,紛紛以罷課、罷工、罷市、集會、游行等方式,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朱德積極支持學生、工人、商人的愛國行動,還公開發表演說,就如何更好地抵制日貨發表自己的意見。他雖然一時不能分清哪種思潮是進步的,但是,他對新思想、新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他的好朋友孫炳文,對他的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孫炳文,字浚明,1885年生於四川省南溪縣,長朱德一歲。1908年,孫炳文考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文科預科班。他學習勤奮,思想活躍,博覽群書,常常暗中閱讀同盟會辦的《民報》,很快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對腐朽的清王朝統治產生不滿情緒,因在一次作文中強烈抨擊封建教育,被校方開除。他參加了京津等地激進青年組織的“鐵血團”,試圖刺殺清攝政王載灃,多次冒險出入北京火車站,秘密運送武器。1912年,擔任同盟會報紙《民國日報》總編輯。他堅決支持共和,反對袁世凱復辟,遭受袁世凱的迫害,被迫潛回四川老家,以教書為業。1917年春,經好友李貞白介紹,朱德結識孫炳文。兩人一見如故,頗有相識恨晚之感。朱德對孫炳文淵博的學識、豪爽的性格、非凡的經歷非常敬重。1918年,在護法戰爭中晉升為滇軍旅長的朱德聘孫炳文為旅部咨謀(即參謀),兩人朝夕相處,成為莫逆之交。在孫炳文的幫助下,朱德閱讀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傳播新思潮的進步刊物,赫胥黎《天演論》、盧梭《民約論》等書籍。兩人經常就世界上流行的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新思潮進行討論,革命道路問題是他們討論的中心問題。他們反復比較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認為中國的革命一定是在某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出了毛病,並“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更深入進行,必須像俄國革命那樣徹底”。朱德賦詩多首,表達了自己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要永葆革命斗志的強烈願望。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博得勛名萬古垂,轟轟烈烈不逶迤。
雄飛志在五洲外,烈戰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離枝。
歲寒勁節矜鬆柏,正直撐天永不移。
朱德雖然身不由己地參加了軍閥混戰,但他一向對軍閥們嗤之以鼻,決心擺脫舊軍隊,尋找一條新道路。他與孫炳文相約到北京去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計劃由孫炳文先去北京,等打倒唐繼堯后,朱德再離開軍隊去北京與孫炳文會合,一同出國考察,向外國取經。1921年,孫炳文偕妻兒離開四川去北京,在北京大學任教兼報館工作。他了解到中國共產黨是布爾什維克式的新式政黨,便立即給還在四川的朱德寫信,催他按原來相約的計劃速來北京。可是,朱德未能實行自己的計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