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金
2018年08月07日17: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茫茫人海中,有些人去世后不久便被人忘記﹔有些人活著時便被人忘記,甚至被人厭惡。然而,還有一些人,他們永遠不會被人忘記,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周恩來便是其中之一。
我心中的周恩來
周恩來這個名字進入我的心裡,最早是通過老農民的議論。1948年4月、5月,周恩來隨中共中央機關曾到過我的家鄉河北省阜平縣,村裡的農民經常懷著崇敬的心情議論他。這些議論,在我幼小的心靈扎了根。
1952年我上小學之后,周恩來這個名字便通過政治課和歷史課進入我的心裡。1958年,我進入阜平中學讀書,周恩來的名字和形象通過包括新聞紀錄片在內的更多途徑進入我的心裡。老師們以崇敬的心情繪聲繪色地介紹周恩來的傳奇經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64年9月,我考上了周恩來提議創辦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二外”)。一個月后,二外新生參加了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天安門國慶聯歡晚會。當時我站在金水橋前的灰色觀禮台上,第一次看見周恩來。1965年5月1日和10月1日,在節日的游行隊伍中,我兩次看見了天安門城樓上的周恩來。但是,我從來沒有想到能夠近距離看到他。
1966年5月“文革”初期,北京高校師生分成造反派和保皇派。兩派鬧得不可開交,大字報滿天飛,教學活動受到嚴重干擾。為了盡可能縮小社會影響,中央領導決定避開高校密集的西郊,深入到高校相對較少的東郊接觸群眾,了解基層情況。劉少奇到北京建工學院,康生與江青到北京廣播學院,周恩來則選擇了二外。
7月24日的清晨,我們居住的11號樓408室的丁小兵同學大聲喊:“周總理來了!”我說:“不可能,周總理怎麼會來二外?”一邊說著,我們六個學生一起擠到窗口,果然看見周總理正在樓下看牆上的大字報,有幾個人站在他身旁。我們急忙下樓,向周總理跑過去。我離周總理有兩三米,見他身著灰色中山裝,腳穿黑布鞋。他出國訪問剛剛歸來,一大早就來看大字報,顯得有些疲倦。他向我們這些學生熱情地打招呼。一時間,五四運動、巴黎黨支部、黃埔軍校、南昌起義、萬裡長征、西安事變、重慶談判、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邢台地震……歷史的一幕幕在我腦海裡迅速閃過。這就是周總理,現在就在我眼前,我竟然激動得忘了向他問好。人越圍越多,於是周總理提議到大禮堂見面。
周總理連續來了五天,每次都令人心情激動。他和師生一起坐在小板凳上聽辯論,一起到學生食堂吃飯,一起探討“文化大革命”,一起高唱革命歌曲。他身為共和國總理,絲毫沒有架子,始終以普通人的身份置身於群眾之中。沒有戒嚴,沒有興師動眾,師生們都覺得他特別和藹,特別親切,具有極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與他接觸,幾分鐘之內就被他的魅力吸引住了。我還記得7月29日,他最后一次來到二外時,傳達了毛主席“斗批改”的指示,宣布撤走工作組,提出了要師生團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