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2018年07月27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17年9月,19歲的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抱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念,赴日本留學,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異國,准備通過學習日語后,成為官費留學生。他把考進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作為升學的目標。所以來到東京后進入了東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語。可來日本前,他主要在英語上下的功夫比較多,來日后的日語學習卻沒有大的進步展。1918年3月,他沒能通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升學考試﹔同年7月,他又參加了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考試,結果仍是未盡如人意。
但是在這期間,他得知了俄羅斯的十月革命,並開始接觸了社會主義學說。他閱讀了日本社會主義者河上肇的《貧乏物語》及幸徳秋水《社會主義精髄》等文章。就是通過這些,他的精神和思想都得到陶冶,信仰也發生重要轉折。
在1919年3月,21歲的周恩來得知母校南開學校設置了大學部,便決意回國繼續求學﹔4月,他離開東京來到京都,住在正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的朋友吳翰濤家中。4月5日,周恩來冒雨游覽了京都的風景勝地嵐山。嵐山雖不是高山峻嶺,但是峰巒疊翠,景觀絕佳。雨中嵐山,景象萬千,秀逸誘人,林木蔥郁,生機昂然。他觸景生情,吟詩抒懷,吟出了流傳后世的著名詩篇《雨中嵐山--日本京都》,抒發了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詩中寫道:
雨中二次游嵐山,
兩岸蒼鬆,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在詩歌裡我們看到周恩來接觸社會主義新思想后認識到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可以救中國這“一點光明”。對革命的向往,成了他創作詩詞的源泉。這首詩自然氣息濃厚,頗有感染力,直抒胸臆,又隱然寄托著現實的呼喚,也折射著周恩來總理早年追求真理的博大胸懷。其后,周恩來離開京都,乘船從神戶出港,經日本著名的明石海峽,進入日本瀨戶內海,途經門司、北九州,通過濟州海峽,回到天津后,隨即義無返顧地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
歲月荏苒,滄海橫流。到上世紀70年代,周總理的京都之行和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卻又有了新的歷史意義。
1978年9月,為了表示日中的友好願望,日中友好團體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京都總局率先發起在京都籌建周恩來詩碑的倡議,以紀念他為日中友好事業嘔心瀝血的偉績。10月27日,時任副總理鄧小平、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來日本訪問京都之際,在京都日中科學技術者交流協會等各方日中友好團體的支持下,由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京都總局會長吉村孫三郎向廖承志提出希望,要求給碑文題詞。廖承志會長欣然接受,回國后深情地揮毫寫下了碑文詩篇。日本日中友好團體收到廖承志會長的碑文題詞后,於1978年12月21日,交給了京都市政府,由此以京都的日中友好團體為中心的詩碑建立委員會開始各種准備工作。
周總理詩詞紀念石碑就建在周總理當年游覽的嵐山之中。嵐山如今已變成了公園,公園的入口右側,有一徑通往山上的石階,踐石登高,在蒼翠相間走去不久,就看到路邊右側有一個“周恩來總理紀念詩碑”指示牌,往右側望去,蒼鬆翠木相映照,掩映於綠樹叢中一處靜謐的空地上由幾株櫻花樹環抱著一個石碑,這就是周總理詩詞紀念石碑,上面刻著廖承志書寫的周總理著名詩篇《雨中嵐山——日本京都》。詩碑蘊積著對周總理深切的懷念,為我們后人探求周總理早年思想軌跡,留下了第一手真切的印象。
詩碑建成后,1979年4月16日,鄧穎超同志借訪問日本之際親赴京都,為詩碑落成揭幕。鄧穎超致詞,緬懷已故周總理,並就這首詩作了說明:“60年前,青年周恩來在貴地看到美麗的櫻花遵循自然規則一起開放,又毫不留戀地散落而去,這幅景象對他探求世界真理有了一個很大的啟發。這首詩就是把這種感銘寄托於嵐山的景色而作的。”接著,鄧穎超同志雙手撫摸著飄落的櫻花說道:“我聽說過櫻花在盛開的時候很美,在飄落的時候更美。”這些話聽起來讓人聯想到周總理偉大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