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13歲的周恩來為何能答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3】

過向宏

2018年04月13日11:37    來源:中國軍網

  二、得法的家教使得周恩來從小就出類拔萃

  1914年7月,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周家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1903年,才5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老師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他給周恩來起了 “翔宇”的“字”,並勉勵周恩來:大鸞(周恩來的乳名)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前程無量。

  周恩來童年階段,為了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周家曾兩次搬家,頗有孟母三遷之風。

  周恩來6歲那年,母親萬冬兒與其弟弟合買一張彩票中了一萬銀元獎金。因此也使得募捐的、無賴偽造借據要賬的絡繹不絕,影響著周恩來學習與成長。萬氏、陳氏兩位母親毅然攜三個孩子遷往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江浦區)的外公家。后因外祖母家庭矛盾不斷,7歲的周恩來隨父母又遷入了“世德堂”即“陳家花園”。外公是清河縣知縣,是個讀書人,家裡藏書豐富。“在嗣母的引導下,周恩來開始閱讀小說,先后讀了外祖父家的藏書:《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周恩來9歲時,生母因病去逝,他來到了嗣母的寶應娘家,遇到了表哥陳式周,他是一位努力吸收新事物的知識青年,曾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此登臨樓筆記》,這本書中洋溢著他的一腔愛國熱情。在陳式周書房,周恩來讀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譚嗣同的《仁學》,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進步刊物和歷史書籍。陳式周經常給周恩來講諸子百家、名人故事以及時政新聞等等,這對周恩來思想的進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敬業》雜志上發表的《飛飛漫墨》文章,回憶並記錄了他在城內岳飛廟中看到的詠懷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律詩》,這印証了少年周恩來遠大抱負的形成和品德修養的提升是與他在淮安的所見所聞及所學所思是密不可分的。周恩來不到10歲時,生母和嗣母先后辭世。周恩來帶著兩個弟弟遷回淮安駙馬巷老家居住,此時周家已經入不敷出,但好學上進的周恩來堅持到表舅龔家寄讀,表舅龔蔭蓀是位追隨孫中山的革新派人物,在龔表舅家他讀到了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還有當時的《中華時報》等進步報刊,使周恩來大開眼界。塾師周先生經常給他開小灶,勉勵周恩來要發憤苦讀,立壯志,將來致力強我中華。周恩來從博覽群書、與表舅交談和塾師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樹立了可貴的正義感和愛國心。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積累,周恩來的思維中不僅有了“國家”及“民族”的概念,而且還在歲月中逐步的強化和不斷地升華,以至於他離開家鄉淮安才1年,就在學校的課堂上喊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口號。1952年秋,周恩來在上海會見表姐龔志如時深情地說:“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論,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有了愛國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從這個立場上前進。”

  在那個國難深重的年代,周恩來的家境和境遇磨礪出小小少年周恩來的各種良好品德和志向,滋生了努力改變現狀和命運的強大動力。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