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氣象工作是為了保護人民

陳少峰 林完紅

2021年02月10日08:49    來源:人民網

  “人民”這個淳朴的字眼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周恩來在對氣象工作的眾多指示、講話中無不體現了這一偉大的思想。1969年2月7日,周恩來在聽取中央氣象局等部門代表匯報時指出:“氣象工作對國計民生各方面都有直接影響。我們研究氣象就是使一切有生命的力量都能夠很好地生存,讓植物、動物很好地生長,就是為了保護人民,首先是保護勞動人民。”研究周恩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盡心竭力保護人民的思想,不僅對發展我國氣象事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加強黨的建設,改進工作作風都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繁。在眾多的自然災害中,70%以上是洪水、台風、冰雹、寒潮、霜凍、干旱等氣象災害。這些災害每年在工業、農業、林業、水利、航運、鐵道、漁業、牧業等方面造成的損失約為600億元至1800億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周恩來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中,始終把人民的安危挂在心頭。他反復提醒氣象工作者要狠抓對國計民生影響極大的災害性、轉折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不斷提高預報水平,盡量減少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要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1954年1月28日,周恩來親自簽署並以他自己的名義頒布了《關於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和預防工作的指示》。他明確指出:“現有中央氣象台、各區氣象台以及各地氣象預報台站,對於台風、寒潮和隨之而來的大范圍的暴風雨(雪)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警報必須力求迅速、准確,對於災害可能發生的地區和時間,應注意具體、明確,如預報、警報發出后,天氣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並應及時發出修正和補充。”他同時強調說:“氣象科學為一年輕的科學,目前我國的技術條件和設備,尚不能滿足各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還需要在測報台站建設、干部培養訓練和氣象科學研究等方面,繼續努力創造條件,提高天氣預報質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無不凝聚著周恩來的心血,閃耀著氣象工作是保護人民的思想光輝。

  早在全國解放以前,周恩來就關心著人民氣象事業的發展。在戰火紛飛的1948年的一天,解放區的氣象人員,收到一包捆得整整齊齊的印刷品,打開一看是幾本氣象雜志,還有一張天氣圖,上面寫著:這張圖不要丟掉,可能有用處。下面簽著“周恩來”三個字。新中國建立之初,千頭萬緒、百廢待興,就在政務十分繁忙的情況下,他還在操持著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建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全國上下普天同慶。10月13日,陸定一代表周恩來找著名氣象學家涂長望談話,委托他開始籌建新中國的氣象管理機構。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這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較早的一個直屬局。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軍委氣象局在接管、整頓舊中國遺留氣象台站的基礎上,在較短的時間裡就在全國初步建立起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和氣候變化的新中國氣象台站網。這些台站為保障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沿海島嶼,進軍大西南以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氣象服務。1953年,我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8月1日,周恩來又不失時機地與毛澤東共同簽署了氣象部門由軍隊建制轉為地方建制的命令。命令說:“現在,中央氣象局無論在整頓組織,培養干部,建設台站,統一制度、規范和進行氣象服務等方面,都開始走上軌道。今后,在國家開始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計劃的時期,氣象工作又須密切地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使之一方面既為國防建設服務,同時又為經濟建設服務。”從此,我國氣象部門遵照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在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轉建命令發布的同時,氣象局的名稱也由周恩來親自核定為中央氣象局。

  在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廣大氣象工作者在舊中國氣象事業極其薄弱的基礎上加快了氣象台站的建設速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我國已擁有包括中央氣象台在內的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蘭州、成都等7大區域氣象中心和遍布全國各地2600多個氣象台站,初步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它們晝夜監視著天氣變化,是全國人民忠實的風雲哨兵,努力實踐著周恩來關於氣象工作是保護人民的光輝思想。

  氣象科技的騰飛,關鍵在於人才﹔氣象事業的發展根本在於隊伍的素質。我國氣象科技人才奇缺,各個領域都急需培養一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敬業愛崗,有真才實學的專門人才。周恩來不僅重視氣象台站的建設,對氣象科技人才的培養、氣象隊伍的建設也十分關心。

  建國初期,全國僅有氣象人員654人,氣象科技人才更是寥寥無幾。為了滿足氣象台站網建設和開展氣象服務的需要,軍委氣象局確定了“短期的、操練式的,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大量培養訓練干部的原則”,培訓了大量的觀測員和助理預報員。1972年7月30日,周恩來批示,氣象部門人不夠,要從“五七干校”調回,或者將轉業或遣散走的調回。后來,在周恩來的關心下,經國務院批准,氣象部門先后辦了南京氣象學院、北京氣象學院、成都氣象學院以及湛江氣象學校、南昌氣象學校、蘭州氣象學校等大中專院校。周恩來對青年人才的成長尤為重視。他說:“青年要鍛煉,應以四海為家。不但要以四海為家,也要以五洲為家。”

  廣大氣象工作者不負周恩來的厚望,以高山為家,與海島作伴,常年工作在風雪高原、戈壁沙漠、高山海島。那裡自然條件惡劣,工作生活艱苦。對於這些,周恩來常挂記在心頭。1964年10月下旬,他指出:“氣象部門西北高原邊遠站很艱苦,可考慮實行輪換制。”現在,氣象部門艱苦台站實行的輪換制正是在周恩來的關懷下開始並延續至今的。一批又一批氣象工作者在輪換的過程中堅守在荒無人煙的氣象台站,始終不渝地遵照周恩來的指示精神觀天測地,搏擊風雲。

  提起周恩來對基層同志的關心和愛護,氣象科技人員感受更深。1965年6月19日9時,周恩來、陳毅等同志從新疆和田飛往開羅,在飛越明鐵克山口時,於208號專機上向氣象哨、導航台發去慰問電。慰問電說:“你們為了保証安全航行,克服重重困難,不怕艱苦,在高山辛勤工作,在我們飛越國境的時候,特電慰問,希繼續努力。”1973年,周恩來在審查黨的十大代表名單時指出:“氣象人員隊伍很大,有幾萬人,有的在高山、邊境,條件很艱苦,應有氣象部門的一名代表。這個代表應選一名氣象科技人員。”周恩來對氣象事業的重視和關心,真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連選舉黨代表這樣庄重的事,他都忘不了氣象科技人員。可見,氣象工作這項保護人民的事業已深深印在共和國總理的心坎上。

  天氣現象十分復雜,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更是捉摸不定。要深刻地認識大氣現象,准確地預報各種天氣,做到准確、及時,就必須加強氣象科學研究和提高現代化水平。

  周恩來對氣象科研工作十分關心,給予了許多指示。1971年5月14日,周恩來看了《參考消息》發表的《世界氣象變化反常》、《亞非拉許多地區氣候反常》的報道后,要求氣象局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1972年7月30日,他在給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的批示中說:“要打破軍民界限,共同協力,軍民兩用,預防各種氣象變化,特別要防氣流、大風突變轉向。總結經驗,並且要考慮到空中有無新的因素、元素增變。”氣象部門遵照他的這些指示,加強了氣象科學研究和探測工作,對摸清我國天氣發生發展的演變規律,發現了許多新的現象,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為探測、預報我國的天氣收到很好的效果。

  周恩來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洞察到加強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1972年,中央氣象局提出上海以北的沿海地區沒有測台風的雷達,台風到黃海后,測不到其位置,要求在這一帶安裝測台雷達時,他給予了大力支持。現在,北方沿海地區增加的測台雷達站,就是在他的關懷下建立起來的。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說:“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火箭也要搞。”1970年12月24日他又批示:“這兩種衛星規劃是否已經落實,承制單位和協作地區是否已經可靠,排列時間是否恰當,均請你們再談一次,以便正式列入‘四五’計劃。”廣大氣象科技人員把周恩來的指示化作實際行動,堅持不懈地攀登氣象業務現代化高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我國先后成功地發射了“風雲一號”第一和第二顆極軌試驗氣象衛星。1997年6月

  10日,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又由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升空。周恩來生前的夙願終於實現了。特別是“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發射成功,將大大提高我國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是氣象部門不斷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保護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氣象無國界,為了擴大國際氣象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我國就恢復在世界氣象組織中的合法席位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72年2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致函各國外交部長,通報了表決結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是中國在世界氣象組織中唯一的代表,恢復了我國的合法席位。從些,中國開始在這一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鄒競蒙連任兩屆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一職,成為在聯合國專門機構中擔任最高職務的中國人,這充分表明中國的氣象事業發展水平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

  要有效地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准確的天氣預報是前提,但各地能否充分重視和及時應用氣象預報,積極地採取預防措施則是關鍵。對此,周恩來特別強調道:“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於得到是項預報、警報時,應在統一的領導下,及時派遣干部,深入群眾,動員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搶救工作,以防止或至少減輕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資財的損失。”每當他看到氣象部門預報有重大災害性天氣時,都是很快就作出批示。據不完全統計,周恩來對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的批示、指示有20多次。1969年的第三號台風,其強度之大和影響范圍之廣均是歷史上罕見的。7月26日,周恩來知道這一消息后,批道:“第三號台風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前進,27日至28日晚登陸,地點泉州至珠江口,但不排除在閩北、浙南登陸的可能,中心附近風力在12級以上,並有暴雨,如風力不減,破壞力就很大,希望有關部門注意。”周恩來在批示中對台風的時速、登陸地點、風力都寫得十分清楚,目的就是為了讓有關地方、部門能夠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由於周恩來指示的下達,沿海各地加強了防台抗台工作,大大減輕了台風造成的損失,海上無一人死亡,陸上傷亡也很少。據當地老人回憶,1922年8月初有個台風也在這個地區登陸,風力沒有這麼強,潮水也沒有這麼高,但造成6萬多人死亡。當時,尸橫遍野,瘟疫蔓延,慘不忍睹。新舊社會對比,真是天壤之別。1972年5月,內蒙古、京津地區出現大風天氣,江南持續降雨。周恩來看了中央氣象局的《天氣公報》后批示:“即送華國鋒同志辦,囑農林部與風雨嚴重的省份、地區保持聯系,喚起他們注意,並做好預防和補種准備。”從如此詳細的批示到一個“喚”字,我們不難看出周恩來心系人民的一片真情。

  周恩來認為,氣象工作者要保護好勞動人民,就必須永遠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每時每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就必須經常深入到群眾中,深入到服務第一線,隨時隨地了解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數。1969年1月下旬的一次強寒潮,席卷了全國,很多地區下了凍雨,致使全國大范圍交通受阻。更嚴重的是,電力線網和通信線路,被沉重的冰凌壓斷。大片地區停電,通信中斷,對國計民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周恩來得知這場寒潮造成的嚴重災害后,十分焦急。他兩次緊急召集郵電部、氣象局的同志研究這一問題,討論應急措施。2月7日他在與氣象工作者談話時說:“氣象對郵電、鐵路、交通、工業、農業、航海、航空、牧業、漁業等各方面都有影響,勞動人民的各種正常的生產都要受到影響。氣象人員要到現場去看看,懂得一些氣象對勞動人民生活,海上航行,鐵路交通運輸影響的情況。你們搞過這方面的工作沒有?應該搞,要不你們怎麼做好工作。”為了讓老百姓能夠聽懂氣象預報,周恩來要求氣象部門發布天氣預報時要通俗易懂。在與氣象科技人員談到為什麼會出現凍雨時,他說:“凍雨就是老鄉所說的冰凌,不要用氣象術語,人家都不懂,氣象用語要通俗化。”

  正是出於對群眾的愛護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周恩來既對氣象工作者的成績給予熱情的鼓勵,也對氣象工作提出嚴格的要求。1959年4月14日,周恩來在關於呂泗洋海上風暴事故的報告上批示:“請今中央氣象局查明氣象預報是否准確和應負的責任。”當然,周恩來對氣象工作的失誤,更多的是給予幫助、教育。1972年第三號台風預報失敗后,周恩來在中央氣象局給國務院所寫的檢查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並委托李德生同志找中央氣象局的領導談話,指出不僅要在思想上檢查,還要在技術上、條件上(包括設備、人員)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改進工作,提高預報水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台灣同胞的安危,周恩來更是關懷備至。在周恩來看來,台灣同胞雖然不能同大陸人民共享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但理應受到祖國人民的關心和愛護。1972年8月14日,中央氣象局在《天氣公報》中說,第9號台風將影響我國台灣省。周恩來看后,馬上批示:“可立即經氣象局系統(或經總政)告我福建前線,用作向台灣同胞的宣傳消息,告以預防台風襲擊和祖國周胞的關心。”后來,周恩來又親自審定了氣象部門對台灣廣播的第一份台風警報稿,還在稿件的最后加了一句:“祝祖國同胞晚安。”作為一代偉人,周恩來高瞻遠矚,通過一份普通的天氣預報,給台灣同胞送去的卻是黨中央和祖國人民的滿腔熱愛之情。

  我國氣象工作者牢記周恩來氣象工作是保護人民,首先是保護勞動人民的教導,經過幾代氣象工作者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不斷把有中國特色的氣象事業推向前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今天,我們重溫周恩來關於氣象工作是保護人民,首先是保護勞動人民的思想,不僅要毫不鬆懈地加快氣象事業的發展速度,讓氣象科技在為保護人民方面不斷作出新的貢獻﹔還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始終把“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我們工作的標准,扎扎實實,一心一意地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好地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讓周恩來這一思想永遠光耀當代,惠及神州。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報社)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