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8日16:10 來源:《光明日報》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海報 資料圖片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總理重回闊別26年的革命聖地延安為背景,深情演繹了總理在短短22小時內和延安百姓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沒有強烈的情節沖突,也沒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線,不以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鋪陳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講述偉人的豐功偉績,而是以日理萬機的總理對革命根據地延安百姓日夜牽挂的第一視角,用人物飽滿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敘事,通過總理與延安百姓、知青、當地領導的互動,採取歷史閃回、時空穿越與現實更迭的多時空散文化手法,再現了革命戰爭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國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續,展現了一代偉人周總理和延安人民難以割舍的情誼、不忘初心的情懷。
影片從總理宴請老鄉的小米飯和回憶感恩當年曹大娘的小米飯,導出埋在總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結”以及這背后蘊藏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百姓眼裡,總理是帶領共產黨人抗日的紅軍,是搬掉壓在延安百姓和全國窮苦百姓頭上“三座大山”的共產黨人,是讓老百姓當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帶領百姓撤退延安的總理,冒著生命危險幫牛娃找到了牛,總理知道,這頭牛就是這個孩子一家人未來生活的希望。無論是地方軍閥還是國民黨,誰都不可能像共產黨人這樣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著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樣困難的特殊時期,盡管人民的生活那樣的艱苦,但是“延安精神”沒有丟。我們在片中看到,郝大爺拿出家人為其七十大壽留存的小米送給總理,在一抓一放之間,將延安百姓對總理的愛戴,對共產黨人的信任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曹大娘這兒,總理就是他們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總理,她拿出雞蛋﹔總理不舍得吃,她還怪總理生分了。盡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艱苦,但是他們相信跟著共產黨走,一定會過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讓總理更加百感交集,許願一定會再回延安。
《周恩來回延安》用平實的老百姓語言來描述偉人情懷。新中國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飽飯。總理在與省地市干部吃飯時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產,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產上的幫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總理沒有鴻篇大論,只是重重地與當地干部握手,每一個握手,都是一句無聲的囑托。當總理聽到地方領導立下三年變樣、五年畝產翻番的軍令狀時,已經尿血的總理不顧重病的身體,用顫抖的手為大家斟酒,舉杯一飲而盡。
總理生前牽挂著延安,共產黨人沒有忘記延安百姓,沒有辜負總理的願望。2019年5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陝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革命聖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226萬老區人民從此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寶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舊奔流,總理雖沒能親眼看到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總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崇高信念卻在共產黨人中代代相傳。當總理專機久久盤旋於延安上空不願離去時,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這也意味著“延安精神”在年輕人身上的延續,這也意味著以總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信念沒有丟,這個信念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
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雖然曾詮釋過近70多次總理形象,但是展現總理晚年的作品不多,這部《周恩來回延安》,沒有波瀾壯闊的劇情和多線的戲劇沖突,更多展現總理回延安22小時內細膩的內心戲,如何既能演出偉人的風范氣質,又能體現總理不忘人民的真情實感,是個不小的挑戰。劉勁的演技達到了新的自我超越,在幾場與延安百姓互動的劇情中,台詞不多,完全靠表演,比如通過背身和微微顫抖的雙手等肢體語言,將總理內心的波濤洶涌和舉手投足的穩重拿捏得恰到好處,這種內斂並加以克制的表演風格,會比語言更加令人感動。影片沒有大段台詞,在很多表現總理外在、內在和心理活動上充分運用鏡頭語言。在時空切換上,不生硬,不突兀,有鏡頭疊加的轉換,也有人從畫中來的新意。大量俯拍鏡頭,不僅將陝北特色的地理風貌展現無遺,也寓意了總理胸懷天下百姓的偉人情懷。劇中大量陝北民歌的運用,時而歡快,時而高亢,時而悲壯,將該片濃郁的陝北風情、時代質感和劇情張力烘托出來,有著強烈的代入感。
(作者:高小立,系《文藝報》文藝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