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7日07:4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日,“新中國70年 鎮館之寶70件”文物和檔案故事網上征集活動評選結果在網上公示。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入選了“最震撼網民的70件‘鎮館之寶’”——收藏於周恩來紀念館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章。
一枚小小的徽章,見証一生的信仰。對於周總理來說,“為人民服務”是沉甸甸的承諾。老百姓過得好不好,始終是他最操心的事。三年自然災害過后,他為解決人民的口糧問題耗費許多心血,僅一份《1962年至1963年度糧食包產產量和征購的估算》,就計算修改了145次之多。而這份估算表因為太長,被大家稱作“哈達表”。
其實,在宣誓入黨那一天,共產黨員都曾為自己佩戴上一枚“為人民服務”的“徽章”。但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要想像周總理那樣,把這枚“徽章”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殊非易事。現在有些黨員干部,隨著黨齡增長、職務提升,公仆意識沒有增強,特權思想卻潛滋暗長,嘴上喊著“為人民服務”,心裡卻想著“被人民服務”,忘了根本,變了初心。
劉伯承曾說,老百姓不是命裡注定要跟我們走的。過去跟我們走,不一定現在跟我們走﹔現在跟我們走,不一定將來跟我們走。這說明,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最可怕的“敵情”、最致命的“短板”。從這個意義上講,共產黨員永遠在趕考,“為人民服務”是一道終身考題,如果考不好,后果不堪設想。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黨必須警醒起來”。
紅色的記憶,可以給我們“警醒起來”的動力。回望歷史,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把“為人民服務”奉為宗旨,黨的隊伍裡“隻見公仆不見官”,才能“喚起工農千百萬”,創造“地球上最大政治奇跡之一”。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平時不愛落淚”的毛澤東,一看到百姓受苦就會“忍不住要掉淚”﹔為什麼劉少奇調研發現不少青壯年因營養不良而住院時,“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熱淚”……這淚水,朱德、鄧小平也流過,孔繁森、焦裕祿也流過,每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都流過。這淚水提醒我們:“為人民服務”是滲入血液、融入靈魂的誓言,是恪守一生、躬行一世的信條。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為人民服務”,就是共產黨人最大的業和勤。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應把問題想清楚、把態度擺周正,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正回答好“為人民服務”這道終身考題。如此,方能無愧於“人民公仆”的稱號。(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