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7日07:4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楹聯始於五代,盛於清,本質是一種對偶文學,從駢文、律詩、詞曲的長河中不斷採擷浪花而成,形式更加靈活,其議論性、實用性也更強。楹聯文辭精煉、言簡意深,內容豐富,流傳下來很多經典名聯,深具中華美學精神,至今讀來口齒生香,心神激蕩。
楹聯之美,在於如畫如詩。“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有色有聲,極富想象力,讓人覺得山高水長,如在眼前。“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此聯乃鄭板橋所撰,其從容淡泊,頗得劉禹錫《陋室銘》之神韻。“清風明月不論價,紅樹青山合有詩。”這是副集句聯,上聯系北宋歐陽修的詩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下聯系南宋陸游的詩句:“晚來又入淮南路,紅樹青山合有詩。”大意是說自然界的清風明月所帶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是金錢無法買到的,所以無價。兩者相隔百年,經后人妙手剪裁,勾勒出一片心境澄清的圖畫。很多楹聯都是送給大自然的一枚書簽,“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綠水流淌,帶走的是歲月,青山矗立,留下的是逸情。
楹聯之美,在於奇思妙構。楹聯是漢字文化運用發展到極致的產物,不僅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而且衍生出一些趣巧聯,使文人在出聯對句的“交鋒”中平添了難度。有諧音對,“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看似四樣植物,卻暗含因何,有幸,得偶,不須媒的語意雙關,道出了緣分的喜悅。還有無情對,“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風馬牛不相及,既莫明其妙,又妙趣橫生,“樹已半尋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字字工穩,卻出其不意,這也許就是國人含蓄的幽默吧。最難的是字形對,“煙鎖池塘柳,桃燃錦江堤。”上聯五字偏旁是“火金水土木”,下聯五字偏旁是“木火金水土”,五行相生相克,意境美不勝收,可謂巧妙至極。
楹聯之美,在於情志寄托。楹聯相對於詩詞而言,比較短小濃縮,且要挂在楹柱之上,更需直抒胸臆,提煉“金句”。朱熹曾撰聯:“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納天地古今於聯內,表達修身治學的志向。明朝大臣楊繼盛在詔獄裡寫下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是他一生報國為民的詮釋,“鐵肩”與“辣手”,足見一個人的擔當與無畏,這種疾惡如仇、橫眉冷對的浩然正氣所包裹的,是一顆熾熱的丹心。清朝林則徐有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出自《尚書》,無欲則剛,出自《論語》,被林則徐以海與山喻之,頓時覺得生動妥帖,這也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一長聯為蒲鬆齡所撰,整副對聯張弓如滿月,氣勢磅礡,更催人奮進,蒲鬆齡屢試不第,但他筆耕不輟,終以《聊齋志異》名垂青史,“有志者事竟成”和“苦心人天不負”已成為無數人的座右銘。“浮舟滄海,立馬昆侖。”是周恩來早年的一副自勉聯。雖隻有寥寥八個字,但卻豪情萬丈,氣貫長虹,我們能感受到他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英雄氣概。
楹聯之美,在於哲思論道。對於古代文人來說,撰寫楹聯也是總結個人體悟的過程,留心者,處處皆學問,處處皆楹聯。有一副楹聯從竹梅中尋到做人的道理,“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將天然景物賦予可貴的品格,給人以啟迪。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聯,向來被推為武侯祠諸聯之冠,“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在對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業進行高度概括的同時,也有“諷諫”之意,此聯敘事寓情,懷古喻今,甚有哲理。河南南陽內鄉縣衙三省堂懸挂著一副楹聯天下皆知:“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聯語言朴實,感人肺腑,很有辯証思維和愛民情懷,勸誡為官者要摒棄特權思想,以廉政勤政、為民造福為己任,值得今人借鑒沉思。
楹聯文化是中華國粹、民族瑰寶,廣受人們喜愛,群眾基礎深厚,隻要楹聯愛好者孜孜不倦地鑽研學習,善於品味和挖掘楹聯之美,就一定會有更多膾炙人口的佳聯涌現出來。
(作者蔡相龍單位: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