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延安大生產中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

2020年07月27日07:3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由於日軍“掃蕩”、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主要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與戰士一起參加生產勞動。毛澤東於百忙中抽出時間在楊家嶺自己住的窯洞下面的山坡邊開了一塊地,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鋤草、施肥、澆水,精心進行田間管理。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舉行紡線比賽,周恩來、任弼時等積極參加,結果,任弼時獲紡線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王震帶領三五九旅開荒南泥灣,把一片片的荒山野嶺變成了稻田翻綠浪、窯洞滿山腰的“陝北好江南”。

  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克服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使根據地政權走出了生存的困境。然而,大生產運動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魯藝教員蕭軍寫道,“在這樣荒寒的地方,在共產黨領導下居然能有這樣可驚的成績”,這不是國民黨所能比擬的,“記得哥白尼說: ‘苟給我以地位,可把地球翻一個身!’這可用於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苟給以政權和時間,中國將要翻個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親身參加生產勞動,在傳統等級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的舊中國,對普通群眾、知識分子的心靈震撼無疑是非常巨大。普通群眾、知識分子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和先進性,更加認同黨的領導,干群關系也更加融洽。

  如何看待勞動,如何勞動,不僅是人民群眾評價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之一,也是評價一個政黨的重要尺度。大生產運動啟示我們,勞動是領導干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是弘揚優良傳統、自覺抵御“四風”的重要保障。

  今天,一提起“勞動”這兩個字眼,有些人不以為然,以為勞動就是下體力活,就是一種技能。其實,這是把勞動的內涵簡單化了。“勞動”是一個復合的概念,理解勞動應從更深刻的內涵、更為廣闊的領域來把握。蘇聯作家馬卡連柯說過:“在我們的社會中,勞動不僅是經濟的范疇,而且是道德的范疇。”領導干部參加生產勞動,既有助於塑造正確的勞動觀念,從思想感情上接近群眾,也能防止因脫離群眾而產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透過歷史與現實不難發現,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是抵御享樂主義誘惑、防治腐敗現象的有效良藥﹔沉溺於奢靡享受,再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必然走向衰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大力糾治“四風”,從勞動的角度看,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是反對高高在上、脫離勞動,提倡深入基層、出力流汗﹔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就是反對好逸惡勞、追求享受,提倡知行合一、身心和諧。廣大黨員干部將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以此來“強身健體”,增強抵御“四風”的免疫力,無論對於個體還是對於國家都有意義。(趙林)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