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等黨的老一輩領導人如何處理群眾來信

馮兵 趙一

2020年07月13日14:39    來源:學習時報

群眾來信是聯系黨與人民的重要紐帶,是民情民意達至國家不可或缺的渠道。重視群眾來信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時至今日,群眾來信處理仍是黨和國家所應重視的問題。

群眾來信無小事

群眾來信所反映的困難往往是基層人民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積少成多,就會動搖民心。毛澤東深諳這一道理。新中國成立初期內憂外患,黨政大事繁雜,但毛澤東卻堅持親自處理群眾來信。無論信件是否署名,無論來信的是文藝人士還是普通百姓,他都會親自閱讀信件並及時作出回復或交有關部門處理。

上海工人金祥根寫信給毛澤東,反映上海物價飛漲,工人們難以養家糊口。來信除了講述現狀,還向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兩點建議。毛澤東讀信之后,立刻將此信轉交時任中央財經小組副組長李先念處理,並囑其事后匯報。1953年,毛澤東收到沈鈞儒反映血吸虫病流行的信件后,復信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須著重防治。”他多次派人前往災區調查研究,最終全面消滅了血吸虫病。

周恩來也非常重視群眾來信。山東省廣饒縣公安局一位名叫曹樹立的干部,1961年10月,家庭變故頻仍,絕望之余給周恩來寫信,反映惠民、廣饒兩地群眾多有患病去世的情況,希望中央予以重視。周恩來深感問題嚴重,即刻給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去信,希望馬上調查了解兩地實際情況並予以救助。山東省委根據惠民、廣饒的實際情況,緊急撥付救災資金,調運救災物資,兩地災情有所好轉。

習仲勛曾有感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他一貫重視人民的來信,對於其中涉及的事情也都盡可能地予以解決。1954年底,習仲勛收到一份關於西北地區物資供應緊張、供應結構不合理的信件,感到事關重大,隨即讓秘書起草一份報告交由毛澤東閱示,當看到秘書由於信中實例稍顯粗俗而在報告中未提及時,習仲勛說,例子雖欠妥,但卻最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問題和現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報告遞交后,立即引起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重視,批示有關部門予以解決。

處理來信須及時

對於群眾來信來訪,黨和國家領導人總是盡量及時處理,以保証群眾聲音早聽見,群眾事情早解決。胡耀邦就曾堅持每天閱讀一兩封群眾來信,並強調對於群眾來信,首長的秘書不能借口愛護首長而任意扣壓。無論開會之余還是出訪途中,隻要一有閑暇,就會看一看群眾來信。

毛澤東是及時處理群眾來信的典范。1950年5月上旬的10天時間裡,毛澤東回復群眾來信近80封,最多的一天回復18封。1951年10月8日,中辦秘書室收到一封關於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黨委會反映廠內工資拖欠,嚴重影響工人日常生活,致使工人們不堪其苦,生產受到影響的信件。12日,毛澤東親自回信,從接收到處理僅用了5天。1975年8月15日,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寫信反映一些地區食鹽價格高昂,影響群眾生計。毛澤東見信后當即批示:“印發政治局在京各同志,並議一下。”

周恩來非常重視及時回復群眾來信。“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順利歸國,即有賴於周恩來及時的悉心安排。1955年6月,在收到錢學森在家書中夾帶的關於志願歸國的親筆信后,周恩來即刻開始安排逐項事宜,在隨后的中美雙方大使級會談中,為錢學森回歸祖國掃清了重重障礙。周恩來不但重視處理來信的時效,更注重鼓勵社會各界人民群眾多來信,多與黨和國家交流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以期達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效果。1958年,周恩來在成都參加會議,其間他參觀了位於成都郊區的友誼農業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日之后,周恩來收到了沈志均寄送的參觀時的影像集,連夜回信希望能夠每月都收到關於友誼社的生產情況。沈志均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按時向總理反映社裡的情況。

處理來信制度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群眾來信愈加成為黨和國家與人民聯系溝通的橋梁。群眾來信數量的增多,涵蓋范圍的擴大,使得信訪制度化成為必然的趨勢。群眾來信數量激增,日常信件處理流程已很難滿足現實需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注重信訪機構的專業性和信訪的制度化建設。劉少奇建議毛澤東將群眾來信編輯一個內容摘要,以提升信件辦理的效率。1949年成立的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是中央處理群眾來信的第一個機構。1951年,為了讓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能夠更方便直接地閱示群眾來信,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應運而生。該部門設立后成效顯著,群眾來信數量從1月份的468封增至同年3月的11436封。針對這一現象,毛澤東作出批示,“必須重視與人民的通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與人民聯系的一種方法”,並強調要堅決杜絕“掉以輕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態度”。到了1953年,政務院秘書廳群眾信訪組成立,成為一個規范的專門處理信訪工作的常設機構。

1951年5月,毛澤東針對中央辦公廳關於群眾來信的報告,作出了“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的“五月批示”,明確了信訪作為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重要措施的地位,並提出了設置專門信訪機構的構想,成為信訪工作制度化的起點。同年,政務院頒布《關於處理人民來信和接見人民工作的決定》,標志信訪制度開始確立。《決定》篇幅很短,僅有6條內容,明確信訪工作機構的秘書性質而非權力機構。1957年5月,國務院相繼頒布《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委機關處理人民來信、接待群眾來訪工作暫行辦法》《關於加強處理人民來信和接待人民來訪工作的指示(草案)》。隨著系列試行辦法的出台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處理群眾來信工作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正如鄧小平所言:“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如果那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所拋棄。”顯然,群眾來信不僅是民情民心的風向標,更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途徑。認真對待群眾來信,是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永葆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障。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