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為何評價這位女演員:演了一個好媽媽

2020年07月10日15:2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申紀蘭在投票。新華社記者 曹興華 攝

《烈火中永生》劇照:於藍飾演的江姐和戰友相互攙扶著走向刑場。(資料圖片)

6月27日晚、6月28日凌晨,兩位在各自領域奮斗一生、奉獻一生的共產黨員相繼辭別人世,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懷念。

於藍,中共黨員,1921年生,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事業家,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她成功塑造了熒幕上經典的“江姐”形象,在自己的人生中同樣堅持理想信念,把一輩子奉獻給新中國的文藝事業。

申紀蘭,中共黨員,1929年生,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她帶領鄉親勤勞致富,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並多年如一日始終代表人民表達心聲。

一位為黨的文藝工作嘔心瀝血,一位扎根在山溝裡的田間地頭。她們充滿理想又執著堅定,她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在自己的領域中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展現出共產黨員的政治品格、奮斗風採和榜樣力量。

忠誠而執著的最美奮斗者

2019年9月,在中宣部公布的最美奮斗者名單中,於藍、申紀蘭同時在列。她們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發展的時代浪潮,執著向前、無私奉獻,成就了平凡的偉大。

1938年,一位17歲女高中生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於藍”后,懷著炙熱的革命理想從北平出發了。穿越封鎖線,於藍來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兩年后,因為普通話說得好,她被安排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一名正式的演員,從此走上藝術之路。

從1949年秋天,主演第一部影片《白衣戰士》開始,於藍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中國婦女形象:《翠崗紅旗》中的向五兒、《龍須溝》裡的程娘子、《林家鋪子》裡的張寡婦、《革命家庭》中的周蓮、《烈火中永生》裡的江姐……

每一個熒幕形象背后,都有於藍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為了更好演出電影版《龍須溝》的程娘子,已經懷孕的她跑去天橋體驗生活,揣摩婦女數票子時的神態和用雞毛撣子的動作幅度﹔為了真實展現江姐的革命英雄氣概,於藍多次來到成都、重慶等江姐戰斗過的地方體驗生活,並採訪了小說《紅岩》的作者,廣泛接觸了江姐周圍的戰友,寫下了幾十萬字的筆記。

在另一部經典電影《革命家庭》裡,於藍飾演的周蓮從一個普通家庭婦女成長為堅定的革命者,橫跨青年到老年的精湛表演讓她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並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褒獎:“於藍演了一個好媽媽”。2005年,於藍獲得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2009年,於藍獲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70多年的革命與藝術生涯,於藍終其一生為中國文藝繁榮和發展貢獻了全部力量。而在巍巍太行山深處,申紀蘭帶領西溝人日復一日上山栽樹、下溝壘壩的勞作身影,同樣書寫了一位理想者的無私與堅韌。

從18歲嫁到西溝村開始,帶領當地百姓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便成為申紀蘭一輩子的事業。

1951年,西溝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當選副社長。按照當時的分工計酬方式,男社員下田一天記10工分,女社員下田一天隻記5工分,還記到丈夫名下,嚴重挫傷了婦女的積極性。申紀蘭走家串戶,一邊向婦女宣傳“勞動才能獲得解放”的道理,一邊努力做男社員的思想工作,積極爭取男女同工同酬。

在封閉貧瘠的小山溝裡,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把勞動作為自己一生的職業,並作為勞動者的代表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申紀蘭深知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后,申紀蘭帶領西溝人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出一條“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新路子。1984年,申紀蘭帶領西溝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上太原、赴北京,申請項目資金,尋找投資伙伴,加快鄉鎮企業的建設發展,帶領西溝從一個純粹的農業先進典型開始向市場經濟邁進。

拼搏是艱辛的,更不容易的是能夠堅守初心一輩子,堅持奮斗一輩子,堅持對黨忠誠一輩子。

1981年,60歲的於藍欣然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擔任首任廠長及藝術指導等職務,從本該退休的60歲一直干到80歲。

90歲的申紀蘭,仍擔任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在西溝村的田間,她像年輕時一樣,穿上藍色外套,和農民們一起勞作。

曾經有人問申紀蘭:“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您這一生,是什麼?”“忠誠!”申紀蘭這樣回答。她還多次說過,“聽黨話、跟黨走,是我一輩子的承諾。”

記得人民的人,人民也記得她

1954年9月的一個清晨,伴著初秋的涼氣,梳著兩條大辮子的申紀蘭,穿著連夜縫制的一身藍色卡其布新衣,“騎上毛驢去見毛主席”。從村子到城裡,毛驢走了7個小時,火車又把她帶到北京。到中南海懷仁堂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路,她一共走了四天。

“投票是把紙發到手裡頭,那時我真正的感覺是人民當家作主了!”這次會議是申紀蘭一生中最難忘的珍貴記憶。從此,申紀蘭的人生便和“人民”兩個字緊緊相連。

“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作為自1954年至今中國唯一一位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從當年辮子上扎著蝴蝶結的青年,到皺紋爬滿額頭的九旬老人,申紀蘭見証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與成長。

有人曾問,人大代表申紀蘭有沒有級別?“有級別,我的級別是農民。”申紀蘭笑著說。

66年的代表生涯中,申紀蘭提出的建議和議案涵蓋“三農”、交通、水利等各個領域,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眾身邊的小事,一條條具體清晰的建議,將老區脫貧振興帶入了快車道。

今年5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西代表團舉行小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第66次參加全國兩會,在小組討論現場,她用濃濃的鄉音繼續訴說著家鄉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的心目中,申大姐總是高高大大的,大姐對人民的感情也是發自內心,實實在在的,從來沒有考慮自己怎麼樣。她一心為公、一心為民,這些年提出的建議,都是農民的心聲。

“她不是高材生,但扎根農村,心裡懷著老百姓,為老百姓呼吁、提建議。每一句話、每個行動充滿著愛,是真正的傳奇式人物。大姐走了,但精神永遠不倒,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郭鳳蓮說。

精神永遠不倒的還有“江姐”於藍。

1965年,電影《烈火中永生》上映,無數觀眾被於藍飾演的江姐所打動,幾十年過去了,江姐的形象得到幾代觀眾喜愛。作為人民的演員,於藍認為這是最高獎賞,也是最好的榮譽。

無論是《龍須溝》中的“程娘子”、《革命家庭》中的“周蓮”、還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於藍始終認為,隻有深入生活,在人民生活中汲取演員所需的養分,詮釋的角色才會讓觀眾感到親切動人,才能創作出經典的藝術形象。她曾說:“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個角色誕生的過程,都給我帶來了許多難忘而幸福的經歷。人民群眾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師,給了我創造的依據和創造的活力。”

花甲之年,於藍把這份對人民的赤誠之心投入到兒童電影事業。

“必須要拍出拳頭一樣的硬的好的作品給孩子。”為了這個承諾,於藍克服資金短缺、人手緊張等難題,在北影廠傳達室邊一排楊樹后臨時建造的簡陋平房裡,開始了對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探索。

於藍擔任廠長期間,兒影廠出品的《四個小伙伴》獲1982年第12屆季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故事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除了為少年兒童不斷帶來佳作之外,於藍還先后領導創立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傳播中國兒童電影文化、推動兒童電影的國際交流做出開創性貢獻。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隻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兒童特點的影片,才能滿足兒童求知欲望,才能激發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於藍說。

朴實無華是共同的底色

2019年9月29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氣氛熱烈庄重。巨幅紅色背景板上,共和國勛章的圖案熠熠生輝。

當《向祖國致敬》雄壯的樂曲響起,申紀蘭踏著鏗鏘的節拍第一個走上領獎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其頒授“共和國勛章”。這是一位90歲的勞模接受黨和人民的致敬。

“國家主席親自給我戴上的,我是代表所有農民戴上了‘共和國勛章’。我要把獲得勛章當作前進的動力,新時代要有新想法,新時代要有新發展,我們農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在回味激動人心的那一刻時,申紀蘭心潮澎湃。

申紀蘭說,無論是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還是被授予“共和國勛章”,榮譽都是對她的一種鞭策,時刻提醒她“勿忘人民、勿忘勞動”。

和申紀蘭一樣,面對榮譽,於藍也始終保持著朴素的平常心。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於藍被國家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因為住院,於藍無法去表彰現場。身邊親朋好友給她報喜時,於藍因為耳背高聲說道:“我為革命貢獻太少,而黨卻給我太多,我不踏實啊!”那聲音,震驚了樓道裡的醫生護士,也感動著來看她的人們。

“你們別叫我藝術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個文藝工作者,干了一輩子的文藝工作。”這是於藍在世時常說的話。面對江姐這一熒屏形象帶來的諸多贊譽,於藍雲淡風輕地回應:“這是屬於一個角色的榮譽,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跡感動了人、教育了人,並不是我這個演員多了不起。”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於藍都會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愧於江姐。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她也會設想如果是江姐該怎麼做。她曾把自己的片酬,轉手捐給孤兒院。

除了淡泊名利外,申紀蘭和於藍對物質生活都看得很輕。

在擔任山西省婦聯主任之后,申紀蘭向組織提出了“六不”約定——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動工作關系,不脫離農村。當了10年廳級干部后,她仍每月隻領取50元的補貼,沒給自己和子女辦過任何私事。

申紀蘭住的仍是上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有一張舊桌子和一個舊式小櫃子,一張老式木床佔了半個屋子,沒有一件現代化家具和高檔電器。不管外出辦什麼事,去哪裡辦事,隻要能走路就不坐車,能坐公交就不打的,能吃干糧就不進飯店,能連夜趕回就不在外住宿。申紀蘭從未在村集體報銷過一次車票、領過一次出差補助,反而把國家每月給她的生活補貼“賠”進不少。她說:“金錢就像水一樣,缺了它會渴死,貪圖它會淹死。”

於藍從電影廠退休后,一直住在電影廠的宿舍,生活相當簡朴。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廳裡,一張於藍在《烈火中永生》中飾演江姐的劇照,以及周恩來總理接見她時的照片格外顯眼。

今年6月3日是於藍99歲的生日,電影導演江平這樣寫道:“從我2002年調到北京工作起,這些年,老太太的生日……基本上都是大伙兒圍在一起,切個蛋糕,吃碗面,唱支歌。這些年,那支歌一直不變,那就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去世並不一定是生命的結束,而可能是生命超出了時間的概念。

從熒屏上的江姐到現實中的於藍、申紀蘭,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跨越時空,連綴起對理想信念的永遠堅守、對初心使命的不懈追尋。她們的名字將永遠被人民記住,她們的精神,像火炬一樣在人民心中燃燒。(本報記者 侯顆)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